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

中国文化,儒道之学为两大主流,如黄河长江灌溉全国,久已根深蒂固。佛法在后汉两晋陆续输入后,初期翻释佛典经文,多援引老庄或儒书释其义,安康作为原始道教策源地之一,在理解佛经上自是得天独厚,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佛教得以迅速在这块土地上大为普及。净土宗是佛法传入中国后最早形成的宗派,自晋慧远法师在庐山创立白莲社后,历代相传,虽无法统传承,仍普及社会。如今的安康丛林仍多传净土宗,尽管怀让是安康人,但由干安康佛教早在晋时就引入净土宗,流绪所及,至今仍能与禅宗比肩而立。今天我们已经难以确知历史上安康佛教之盛兴之普及,但从创建于晋代的石泉县云雾山的天台观(毁于文革之中),即可见其传入安康之早。宁陕县迟至清代才设县,但从现在尚存该县泰山乡观音山庙日址前的摩崖石刻中发现,至迟在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这里就创建有宏大的丛林道场,并经皇帝赐山田五百里为庙产(“粒赐山田周五百里,永充香火。唐武八年住山沙门真觉大士记”——观音山摩崖刻字)。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

佛教文化能够很快被容纳于安康文化之中,形成释儒道三教合一格局,自有其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尝考三圣之来历,道不同而教亦异,无非欲与人为善者也。今萃三圣于一堂,更欲天下万世同为善者也。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ー年庚成岁十月庚子日,释伽佛生于昭王甘四年甲寅岁四月月初入日,老子生于商式丁九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卯时,寄胎玄妙玉女,孕八十一年,生而首白,故称老子。然则三圣之生也不同,而时亦不同,而心则同也。不同而同,同于善而复其初也。春秋无孔子則乱臣賊子何以惧?天下无佛法,则世间洞之恶徒,阴司何以解脱?天下无道教,则水火早潦之灾何以清除?此正三圣之所以天地同徳者也。”(句句阳县水磨多清《修建三圣庙碑》)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

除了这些纳入礼教的理论根据外,早期期佛教得以在安康普及,与安康历史上的多神、泛神观念也有很大关系。安康文化不仅海纳百川,善于接受新的神把它纳入自己的体系,还善于造神。民国初年曾盛极一时的“刘化真人庙”(今安康市培新街西口原康阜门外,毁于1949年)就是这样造成的。刘化生前以ト卦看病为生,死后葬在康阜门外,民国初年人们纷纷传说其治病如神,于是始而有人于其墓旁苦棟树上被红,楚香祝刘化保佑家人平安,继面便有人出头集资建庙。很快,刘化真人庙便拔地而起,远航汉口的商号、船工每每前来许愿还属,香火旺盛。以至形成庙会,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两日,初化真人庙会万人云集,白天唱戏,夜放焰火,热闹异常。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