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留學,其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

熱點 | 低齡留學,其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

初到:孤獨思鄉

喬納森·陳(化名)15歲的時候跟隨他的哥哥到澳大利亞的寄宿學校留學,他很快感覺到很痛苦。“我的成績真的很差,我認為能讓我進入大學的唯一辦法就是出國學習了,”他說。但是當他到了澳大利亞他很快就出現強烈的思鄉之情。“當你出國,你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文化、生活方式、老師、學習以及朋友,”陳說。“我總是感到很抑鬱。雖然我與父母並不親密,但是仍然很想家。”

中學:遭受欺凌

課餘時間他只能在週末遊覽一下附近的城鎮以調劑一下單調的生活,但這種生活並沒有帶來什麼好處。一年之後,他就開始和他的朋友溜出學校抽菸喝酒。“當我跟隨哥哥到澳大利亞時,我的父母覺得我們真的長大了,但是我們並沒有。他們以為我們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而那時候我們自己也相信的確如此,”陳說。

他所在的學校中的歧視也讓生活變得很不容易。“學校中每個亞洲孩子都遭受過欺凌,”陳回憶說。“你得表現出自己足夠堅強,這樣他們才不會繼續欺負你,但是你總得經歷這麼一回。”

大學:賭博吸毒

陳終於被大學錄取,但是他卻將這歸功於自己在香港所接受的嚴格教育。他說:“(在大學裡)我根本沒有長大。我變了,變成了另一個人,但並沒有更好。在國際學校課程安排特別嚴格,但在大學很自由。晚上我們玩電子遊戲、抽菸、喝酒,直到早上6點才睡覺。一年之後我們就開始賭博,並接觸到了毒品。”

意識到自己正在墮入歧途,陳從大學休學一年回到香港度過了一個間隔年。他目前在香港打工。儘管他的父母並不全然高興,他說這已經是一個很寶貴的學習經驗了,而且他仍然打算完成自己的學業。“工作真的很辛苦,但是我很喜歡。儘管工時很長,工資也不高,但是我感到很充實,”他說。

熱點 | 低齡留學,其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

專家分析

低齡留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姜芬(音譯)博士是一名心理學家,她見過許多向她求助的年輕留學生。她說,家庭將出國留學視為一條可以拓寬孩子眼界、增加成功機會的途徑。但是“即便這個家庭曾經去過這個國家很多次,甚至持有那個國家的護照,孩子一個人在外生活卻截然不同,”姜芬說。

出國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艱難的,特別是對於那些甚至剛11歲就出國的孩子。“許多家長覺得這樣做可以讓他們的孩子逃離本土教育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有的家長還希望送孩子出國可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但是對於那些年紀尚幼的孩子,他們根本還沒有準備好獨立,”姜芬說。

總部設在英國的一家留學機構工作人員富卡(音譯)也表示同意,對於那些年幼的孩子離家獨自生活尤其困難,他將這種做法描述為一種“無情的制度”。“孩子們不得不展現出一種新的人格而壓抑真正的自我,”他說。“他們會變得非常沮喪和畏縮,他們會封閉自我或者形成一種保護殼,而且很少會考慮對他人的影響。”“這種行為會一直影響到他們的成年,”他說。留學生們還會遇到語言和文化不同帶來的困境。“孩子們被與他們所熟知的一切隔離開來了。”

青春期的成長環境影響深遠,富卡說。“少年是一個複雜多變以及性意識覺醒的階段,而海外留學帶來了新的問題,包括缺乏家庭教育,他們不能夠討論這些變化以及人際關係等問題。”

姜芬說,許多年輕人會經歷嚴重的思鄉之苦,會感到沮喪、焦慮、恐慌,還會失眠。每個人的應對方式都是不同的。她幫助過的一個留學生還曾經試圖自殺。有的人故意封閉自己,有的則濫用藥物或者自殘。姜芬說,如果他們在出國之前能夠做好準備的話是不會出現這種情形的。

“時機是關鍵。他們不必高中畢業就立馬出國。你必須考慮自己的個性和成熟度,”她說。父母們也應該認真考慮何時以及是否應該送自己的孩子出國學習。即便學生晚一點出國,這也不意味著他們就落於人後了,姜芬說。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適應國外的生活返回國內,也並非完全是件壞事,姜芬說。“有的人需要一個緩衝,或者需要從大學休學。但是他們最後又回到學校,並且找到了自我。”

熱點 | 低齡留學,其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

理性看待低齡留學

家長為何給孩子選擇低齡留學?

原因一:

教育投資降低海外留學經濟成本

從教育投資角度來說,國內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及人民幣持續升值,降低了海外留學的經濟成本,而國內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不足競爭激烈,使不少家庭將求學視線轉向國外高中。

原因二:

家長希望孩子通過留學來規避高考

中國家長認為小升初、初升高,不單是在考學生,也在考家長。很多孩子中考成績可能不太理想,與其在國內支付昂貴的贊助費或國際高中高額的學費,不如到美國讀中學給孩子一個新機會。

原因三:

將學生鍛造成具備國際視野和較強競爭力的人才

“孩子年齡越小語言接受能力越強,對於學習本土化英文更有幫助;自我定位更明晰,申請到名校的幾率更大”,在中學留學的宣傳中,諸如此類的優勢也讓家長頗為心動。

熱點 | 低齡留學,其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

孩子低齡留學後面臨的問題?

問題一:

國內外教育理念差異 學生不適應出國後學習生活

同時,由於中國教育理念與國外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出國後的學習生活。盧巍就曾遇到這樣的案例,因為對國外中學評價模式不瞭解,誤以為只要期末考試成績好就行,有個學生在某門學科的期末考試考了89分,課堂表現卻只有45分,課後作業也只有50分。

問題二:

生活中矛盾與衝突讓小留學生倍感苦惱

“有個孩子曾因為洗澡問題被寄宿家庭趕了出來,孩子在國內習慣了想洗多久就洗多久,而國外家庭會覺得這是浪費水資源;美國的日常飲食簡單,中國孩子有時會覺得外國家庭太摳門;11年級的孩子放學後躲進房間複習託福、SAT為大學做準備,這在中國家長看來是值得表揚的事,但美國家庭會認為你把家當旅館,不願意參與家庭活動。……”

與寄宿家庭不能完全融合的學生每年都有5%—8%。

問題三:

對當地風俗及法律制度生疏

低齡留學群體由於對當地風俗及法律制度的生疏,出國前沒有做好充足的安全預案,容易引發留學安全問題。

熱點 | 低齡留學,其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

海外“留守生”成長狀況須注意

低齡化留學的趨勢正在變得不可阻擋,2005年中國赴美讀高中的人數僅為65人,但在2014年,這一人數達到了2.4萬人。2012年,在澳大利亞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約有11.88萬人,18歲和19歲的留學生有1.11萬人;不到18歲的5083人,佔該年齡段留學生總數的37%左右,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從一系列數據來看,中國低齡化的留學生正在“承包”各國的教育機構。如同高端耐用品,中國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總量的稀缺和分配上的不公,導致大量中國的財富階層和中產階層家庭,試圖以跨國擇校的方式來為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乃至人生。

一旦選擇跨國擇校,從學習方式、生活自理、為人處世再到文化適應等,未成年人都需要作出巨大調適。

未成年人出國留學,一個首要的問題在於缺乏父母監護。儘管通過購買服務,校方或當地家庭會提供必要的監護責任,但教育孩子作為一項超級複雜的工程,需要的是父母親自的、面對面的、長時間的投入。只有言傳身教,孩子才能樹立更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在極端情況下通過溝通、表達有效釋放自己的壓力,並贏得外界的幫助。這些原本該由父母承擔的責任,因為在追求顯性的高質量教育上,都被嚴重低估了其意義。

青少年階段在人的一生中,屬於“事故多發時段”,父母的常態化教育、互動和溝通,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一旦父母和孩子分離,儘管這一情況是基於追求更好的教育,與父母離開家鄉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有著本質區別,但弔詭之處恰恰在於,底層和精英家庭的孩子,都在遠離父母上淪為同一境況。這是孩子們的不幸,也是中國教育乃至中國社會的悲劇性存在。

當然,哀嘆的意義並不大,對於準備送孩子出國的父母來說,一定要審慎的一點在於,必須尊重孩子本身的意見。中國的父母——— 即便被冠以精英分子的標籤——— 在教育孩子時,並不懂得民主之於家庭的意義,對於孩子自身意見的忽視,在根本上導致了許多孩子在留學階段的迷惘、走偏。假如孩子沒有做好語言這一最重要的溝通工具上的準備,假如孩子的抗壓能力未經檢驗,假如孩子的自理能力並不出眾,假如孩子並不希望出國讀書等,都可能會在未來的留學道路上構成致命的障礙。

中小學階段的跨國擇校,改變的是孩子生活學習的整個系統,包括國家制度、法律文化、學習方式、處事方式,都會發生巨大變化。當孩子們面臨如此劇烈的變化,如果家長不能夠幫助處理好其中的問題,那麼校園欺凌只是那些海外留守生基於不安全感做出的過激反應而已。就此而言,我們也希望這一起校園欺凌案的審判,能夠給所有已經留學或準備留學的未成年孩子家庭,提供足夠的警示和警醒。

熱點 | 低齡留學,其實不如看上去那麼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