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桦树皮文化是北半球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从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欧洲波罗的海沿岸一直到北美洲,均有桦树皮文化的分布。从地理分布上,桦树皮文化集中于从北纬40°到70°之间这一广阔的范围内,大致包括了整个北寒温带和部分北寒带地区。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中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雅库特人、那乃人、奥罗奇人、埃文基人、哈卡斯人、图瓦人、涅涅茨人、绍尔人等二十多个民族,波罗的海沿岸的拉托维亚人,北美印第安人中的奥吉布瓦人、米克马克人、休伦人、米斯坦西亚人、瓦巴纳基人、蒙塔格奈人、特特德布人等二十多个部落和群体,都有桦树皮文化的历史。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中国的东北地区盛产桦树,因而桦树皮文化相当发达。《黑龙江外记》记载:“山谷间多桦木—皮以贴车为盖,为弯庐(帐幕),为扎哈(桦皮船)。纵缝之,如拷佬,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

在中国东北地区,桦树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鄂温克族民间传说曾讲道,鄂温克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桦树皮制品。一位鄂温克族老人在山林中看到白桦树的树皮自然裂变成卷状,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就仔细观察和琢磨桦树皮。结果他发现,桦树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仅结实耐用,而且便于携带。从此以后,鄂温克人开始用薄石片剥削和切割桦树皮,用落叶松枝制成木针缝制衣服和桦树皮制品。这则传说把东北古代民族使用桦树皮制品的历史追溯到石器时代。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考古发现同样表明,东北少数民族使用桦树皮制品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在黑龙江省肇源县白金宝遗址中,出土了一件仿桦树皮陶罐。陶罐的器表分别用横竖划纹、圆锥刺纹模仿桦树皮制品的对合直线和缝合针眼,器底边向外凸起,上面有短短的刻纹,是仿桦树皮制品缝合器底的线痕。根据考古鉴定,这一件仿桦树皮陶罐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仿桦树皮陶罐的出土表明,该地在陶器产生之前必定有一个长期使用桦树皮器皿的历史。由此推断,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先于陶器而产生的物质文化,在黑龙江地区,桦树皮文化的产生远在3000年以上。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1963年,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南端“莺歌岭”原始遗址上层1号房址中,出土了一件桦树皮制品,经测定,其年代距今为2985±100年。也就是说,直接的桦树皮文化遗存也有3000年的历史。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地区木图那雅河沿岸和额尔古纳市拉布达林福兴砖窑等地的鲜卑族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几十件用桦树皮制成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包括弓袋、箭囊、罐形器、壶形器、盒形器、器物的底和盖等。呼伦贝尔盟伊敏煤矿出土的桦树皮箭囊、兴安盟右中旗巴扎嘎墓和呼伦贝尔盟白辛墓出土的桦树皮器皿残件都表明,契丹人的桦树皮文化也很发达。中国北方民族的桦树皮文化在金代开始走向成熟,由单纯地注重使用价值向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重的方向发展。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在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乡金代遗址中出土的桦树皮桶,使用剪花纹和压印纹做装饰,就是证明。桦树皮制品具有轻便耐用、防潮性能好、不易变形、不开裂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居无定所、经常迁徙的渔猎生活的需要。同时,桦树皮制品还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容易加工等特点,这也为桦树皮制品的广泛使用提供了条件。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在东北的少数民族当中,有很多渔猎生产工具是用桦树皮制成的,包括弓箭、鹿笛、狍哨、刮果器和桦皮船。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的弓箭,弓弦是用皮条或皮筋制作的,箭杆是用桦木制成的。《契丹国志》上记载的“弓以皮为弦,箭削桦为杆”,正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在弓箭制作方面的共同特点。他们除用桦木作箭杆外,还用桦树皮制作弓袋、箭囊。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金史》中记载的鹿笛、狍哨是用桦木或桦树皮制作的一种狩猎工具,当时的女真人在狩猎时使用鹿笛、狍哨等拟声工具,吹作呦呦之声,模拟狍、鹿的叫声而将野兽吸引到近处,然后用弓箭或枪支射之。其哨长二尺余,状如牛角而中空,女真语谓之“穆喇库”。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鹿笛和狍哨在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民族的狩猎中仍然普遍使用。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桦树皮船是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的水上运输工具和渔猎生产工具。在制作时先用几十根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樟松木条或桦木条做好船的骨架,然后将桦树皮用马鬃线和兽皮线缝起来,包裹在船的骨架上用木钉钉上,有缝隙的地方和用木钉钉过的地方用桦树油和松树油涂抹封闭。桦皮船呈流线型造型,两端尖细并且微微上翘,没有船头和船尾之分,可进可退,灵活轻便。大的桦皮船长约7至10米,宽约80厘米;小的桦皮船长2至3米。每条桦皮船只能装载两三人,陆行时载于马上,遇水用之以渡,一日可行数百里。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桦皮船造型美观别致,制作工艺精湛,使用起来方便耐用。传统的桦皮船完全采用纯天然的材料制成,整个船体竟然找不出一件金属材料,因而比其他船只轻便。即使是大型的桦皮船,在搬运时一个人就能扛走。由于桦皮船具有船体轻、速度快的特点,除用于载人运物外,还是捕鱼和狩猎时的重要交通工具。由于桦皮船在行驶时声音很小,猎人经常乘坐桦皮船狩猎。在夏季,野兽常到河边或水泡去饮水、觅食,猎人划着桦皮船寻觅野兽并伺机射杀。在张网捕鱼和临水叉鱼时,人们也经常以桦皮船为交通工具。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东北少数民族用桦树皮盖屋的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北史.室韦传》和(隋书·室韦传》分别记载了室韦人以桦树皮为材料建造房屋的习俗。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的“撮罗子”也是用桦树皮覆盖的一种临时性的小木屋。人们将一张一张的桦树皮放在锅里煮,然后用皮线缝合拼接起来,制成柔软的桦树皮围子,覆盖在“撮罗子”的骨架上。可以说,桦树皮围子是建造“撮罗子”的最基本的材料之一。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在东北少数民族当中,桦树皮制品使用得最为广泛的领域,当数日常生活方面。他们用桦树皮制作出桦皮箱、桦皮桶、桦皮篓、挎包、刀鞘、针线盒、帽盒、烟盒、火柴盒、锅、碗、瓢、盆、勺等几十种日常生活器皿。在各种桦树皮制品中,最能体现桦树皮装饰艺术的是桦皮箱。桦皮箱是装衣服用的,呈长方形,表面有古朴精美的花纹,看上去颇像现代的手提皮箱。在姑娘出嫁时,做工考究的桦皮箱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品。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妇女们用它来装贵重的首饰、衣服和心爱物品。鄂伦春人在陪嫁的桦皮箱上刻上“南绰罗”或“珠勒都很”花纹,用以象征夫妻永远相伴、美满团圆,这不仅显示出姑娘的心灵手巧,也表达了娘家对女儿女婿的祝福。鄂温克族的桦树皮箱刻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有象征夫妻偕老、永不变心的花纹,也有象征女子新婚之喜的红色花纹和象征男子新婚之喜的黑色花纹。如果桦树皮箱上涂有蓝色或白色,则意味着这家的女主人遇到了不幸或守寡。桦树皮箱不仅是普通的生活用品,而且也是做工考究、装饰精美的艺术品。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更为奇特的是,东北的少数民族还用桦树皮做衣服。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五姓的由来》曾讲道,在古代的一次大洪水之后,人们由于没有衣服穿,就用桦树皮围在腰间。直到20世纪初,赫哲族还戴用桦树皮制作的帽子。赫哲人的桦皮帽用一大块桦树皮卷成伞形,然后用线缝起来。这种帽子既可遮阳,又可避雨。无论是在从事渔猎生产之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都离不开桦树皮帽。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鄂温克族妇女戴的桦树皮帽子颇像礼帽,其帽檐有大圆边、小圆边和云卷边等多种样式。在上山采集野菜、野果和外出赶集时,她们常戴大圆边的桦树皮帽子。这种帽子就像雨伞,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能够避免强烈阳光的照射,在阴雨天气里能够遮风挡雨。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族妇女戴小圆边的桦树皮帽子。有云卷边的桦树皮帽子通常绣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在佩戴时还可以插上五颜六色的鲜花,这种桦树皮帽最漂亮,是鄂温克族妇女在喜庆节日和走亲访友时戴的礼帽。

桦树皮制品图案为主,文字、建筑、人物故事等纹样较为少见。其装饰风格以写实为主,给人以自然古朴、浑然天成、简洁明快的艺术享受。特别是那些用动植物纹装饰的桦树皮制品,体现了渔猎生产方式对生活用品和装饰艺术的深刻影响,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迷恋,给人以回归自然的特殊感受。

这种树皮广泛使用数千年,造船日行数百里,姑娘出嫁它是精美陪嫁

经过建国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全部实现了定居,其单一的渔猎生产方式已经被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多元经济模式所取代,但是,古老的桦树皮文化并未因此而消亡。他们制作的桦树皮制品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品,赫哲族的桦树皮制品还被送到很多国家展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