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二)

在《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等官方修纂的國家地理總志中,記載著全國各地許多城市與筆架山的關係,這些內容在古書中隨處可見。

明朝李賢等撰寫的《大明一統志》中有:“(廣東省廣州府)筆架山,在香山縣南二里。三峰森立若筆架然。又其南六十里,海中有山尖秀,名文筆峰。髙出筆架之上,自郡學視之正當其前。”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二)

遵化筆架山廟,右起玉皇廟、碧霞元君殿、地藏殿 攝影:周鳳軍

《欽定大清一統志》這樣寫道:“貴州省南籠府“筆架山在普安州東,州志:‘三峰中峻旁卑,形如筆架,州學向之。’”

《欽定大清一統志》有:雲南省永寧府“筆架山在城東南四里,三峰秀峙,為境內勝景之一。”

在一些地方史志書籍之中,關於筆架山與城市的關係,也處處可見。

《山西通志》:“筆架山在(虞鄉)縣南十五里,中條之北,數峰羅列,中高末下,拱對郡城。”

出於以上的原因,中國歷史上有些城市在選址時,由於前面缺少天然筆架形勢的山峰,所以就人為地改造山頂,使之形成類似的筆架,以迎合人們對於風水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江西省萍鄉縣南,原來並沒有像筆架一樣的山巒,只有一座山頂平坦的峰嶺,“舊名迎鳳嶺,後建三浮圖於上,形如筆架,因改今名,俗又名塔嶺。”

浮圖,是印度語“佛陀”的意譯,古人稱佛教徒為浮屠,後來又稱佛塔為浮屠。由於在迎鳳嶺山頂上人為地建造了三座佛塔,江西萍鄉縣的迎鳳嶺,才成為縣城興建時所需要的筆架山。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二)

霧凇中的遵化筆架山 攝影:孫雪梅

清代成書的《山西通志》中,還曾兩次提到山西大寧縣南山上所建的寺院:“筆架山在縣西南,山峰竦拔,宋大祖嘗建筆峰寺於其上,下臨冰玉澗。”、“筆峰寺,在縣西南筆架山,宋太祖敕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之所以在山上建造筆峰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此山原來並沒有像筆架一樣的形狀。經過人工在山上建造筆峰寺,可以彌補地理形勢的不足,也就滿足了對於城市前方筆架山的心理需求。

遵化城南的筆架山,三峰並峙,中高旁低,無須經過人工培補,完全符合風水的需求,堪稱是得天獨厚。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二)

筆架山山門 攝影:孫雪梅

古代書籍中,有不少對遵化筆架山的記敘。清朝修纂的《遵化通志》記載:“筆架山,州南十二里,三峰如筆架形。峰頂玉皇、地藏、碧霞三廟。”清康熙年間撰寫的《大清一統志》中記敘說:“(遵化)筆架山,在州南二十里,三峰如筆架。左與明月(山)相連,中斷處為小燕口峽,有石如臥牛,其上杵跡遍滿,名曰試杵石。”

遵化筆架山三座峰頂上同時建有三座廟宇,從而使得它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筆架山頂上從東向西的三座廟宇,分別供奉著玉皇大帝、碧霞元君和地藏菩薩三位神、佛。這種情況,在遵化市境內是唯一的一處,其他地方也不多見。山上廟宇中供奉的玉皇大帝和碧霞元君,是中國信奉人數最多的道教神。而地藏菩薩,又最具慈悲心。他曾經發願,在度盡六道眾生之後,自己才能成佛。因此,他也是最受歡迎的一位菩薩,被稱為大願菩薩。

關於筆架山三座廟宇的始建時間,史書上沒有明文記載。在民間傳說中,筆架山上的廟宇興建於唐朝初年。

據山頂上現存的碑文記載,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曾經重修過筆架山上的寺廟。當時的遵化知州鄭富民,在所撰《筆架山重修碑記》一文中,對於此次寺廟重修,以及寺廟地產等事項,都作了明確記載。清咸豐年間以及光緒十年(1884年),都曾對三座廟宇加以重修。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二)

筆架山玉皇廟 攝影:周鳳軍

遠在清朝時期,筆架山就是人們開展娛樂和民俗、宗教活動的場所。據山上所存康熙四十五年鐫刻石碑記載,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生日那一天,“男女雲集,遐邇畢至,前呼後應,往來不絕”;而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五日五更時分,人們還要到玉皇廟前焚燒香紙,迎接玉皇大帝到人間來視察民情。據說,在這一天人們都十分守規矩,甚至連潑婦都不敢開口罵人;七月三十地藏菩薩法會,更有各色人等絡繹不絕到筆架山焚香禱告,以求得到地藏菩薩超度。

因為他,遵化歷代文人輩出(二)

感應殿,供奉觀音、普賢、文殊菩薩 攝影:周鳳軍

由於文化底蘊深厚,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筆架山碑刻被列入文物保護名單。有關部門也正在積極爭取開發筆架山風景旅遊,給遵化以及周邊各市、縣人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