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散客:一個隴陽人對通渭文化的記錄

雷鳴原來有個很響亮的名字叫雷五洲,氣勢豪邁得有點梁山的味道。初聽以為是粗人一個,見面卻發現是英俊文弱的白面書生。這個通渭隴陽人,現在作品裡還有個更文雅的署名——不是雷五洲也不是雷鳴,而是叫“陽川草舍,渭北山人”。這個“陽川”原來是他小時候生活的地方。1962年,雷鳴就出生在通渭縣隴陽鄉的慶陽村。

雷鳴其實是有過一段從政生涯的。1986年,從西北師大本科畢業後的他,先到當地的宣傳部幹黨務,二十幾歲就到鄉鎮當一把手,年紀輕輕貌似仕途一帆風順,但可惜這個年輕人內心充滿了文藝情懷,愛看書愛寫文章。

其實,雷鳴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實踐者,至少他的孝道,為我所不及。我知道雷鳴在調到定西工作後,每個節假日或者週末,如果沒有特別的加班或者其他的大事情,他一般是坐班車回遙遠的鄉下陪年邁的父母,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他父親後來能出版書稿《山翁吟草》《雷炳煥書法選》等,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孝心的體現。

他原來的辦公室牆上,也掛滿了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從四言、五言或者七言的自作詩開始寫起,內容多為當地廟會、文化節所專門創作題寫的褒揚之作。于右任的標準草書已寫得滿紙雲煙灑脫流利,直到成為省書協會員、省作協會員,後來又當上了市書協的副主席兼秘書長、市作協的副主席,成為許多定西人出書寫序的名人之後,他自己才陸續出版了散文集《鄉村筆記》、詩歌散文集《時光書箋》,編著有《詩詞擷英》《二十年間的記錄》等著作。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雷鳴從一個文化參與者的角度,用通訊、隨筆、評論等不同的體式,書寫了滄桑鉅變中的隴中社會,特別是通渭歷史文化漸變中的每一個關鍵細節。他對通渭書畫發展史、通渭詩歌和文化脈絡的梳理甚至其中關鍵細節的披露,作為一個親身見證者,我相信其價值在於多年以後,更能慢慢凸顯出來。

雷鳴也是一個雜家,收錄在書中的作品風貌不一題材多樣。他的民俗學考證如《通渭食萃》等,讓我們甚至照著書中的文字,就能做出一兩樣地道的通渭小吃;精緻的篇什如隨筆《殘垣守望者》等,隨意而來沒有任何刻意為之的痕跡;而洋洋灑灑數萬字的文學評論多是對通渭本邑詩人或者書畫家的細緻排摸和記錄,構成了《襄風詩韻》《爛漫的詩歌花園》等篇什。其中,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久經歲月磨蝕的黑白畫面,滄桑的殘痕之美,在他的《時光書箋》中屢屢呈現,此書的價值不單純是文學,而在於史料,是通渭以及定西正史之外的另一種補充和細化,是它的博雜,是它似是而非的敘述。

說白了,這些篇章裡呈現的通渭,其實是雷鳴心目中的另一個通渭,是他用多年的人生經歷、用調侃的語調、用洞察世事的眼光,斷斷續續書寫的更加豐滿、更加有趣、也更有文化和煙火味的通渭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