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被採訪人:Scott Rozelle 羅斯高,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ject,REAP)美方負責人。

採訪人:加州 Palo Alto 芳草讀書園閱讀沙龍

2017年9月,在研究中國農村發展長達37年之後,斯坦福大學教授 Scott Rozelle(羅斯高)在網絡演講平臺上,用流利自如的中文發表了演講《中國農村孩子的發展如何影響未來中國》。

他說,在中國貧困農村,六成以上的孩子沒有上過高中。接近一半的0-3歲嬰幼兒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發展滯後。農村人力資本教育水平的落後,會影響到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該視頻被多家一線媒體報道,網絡朋友圈頻頻轉發,引發了社會對農村教育的極大關注。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毗鄰斯坦福大學、位於加州硅谷中心的 Palo Alto 市,有一個媽媽讀書會 - 芳草讀書園閱讀沙龍。碰巧,沙龍的創辦人 Julie 就認識 Scott 一家。Julie 籌辦芳草讀書園兒童圖書館,並把自家後院開發為菜園和花園,自組生產隊,義賣花草果蔬,籌款為中國鄉村小學捐贈讀書角。Scott 的太太樂英就是生產隊第一批隊員之一。Julie 去農村送書,也會遇到Scott。

對這些赴美留學、安家養孩子的媽媽來說,孩子和教育是頭等大事。其中,孩子學中文是個難題。Facebook 的CEO小馬,僅僅用中文在清華大學講了一次,家長們就催著孩子趕緊把中文學好。而眼前這位衣著樸素、時常開懷大笑的美國教授 Scott,在大講堂上揮灑自如,中文演講上百次,聽眾很多是中國國內的師生、學者、政府官員。很自然的,座談的第一個問題便是:

您是如何學習中文的?

我6年級開始學習中文。那是60年代初,美國領先世界,歐洲、日本剛從二戰中恢復。雖有冷戰,但離我們很遠。中蘇分手之後,美國政府曾在全美國的白人社區號召學生學習中文。我爸爸鼓勵我說,“當然去學!” 他17歲參加海軍。日本投降之後,美國海軍準備把多餘的船隻送給中國。我爸爸工作的修理船就在上海停留了6個月。所以他對中國有些瞭解。

我大學先上的是 Whitmen College(美國華盛頓州的一所著名文理學院)。學院要求所有二年級學生都去國外做交換生。我去了臺灣。剛到的時候,已經學了7年中文的我根本開不了口。後來,原定的3個月變成3年,我的國語就熟練多了。1983年我第一次到大陸,看到“餐廳”兩個字,都不知道那是吃飯的地方,不認識簡體字。現在,反而是很多繁體字不認識了。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當年一頭捲髮的 Scott 與臺灣寄宿家庭合影 (Scott 提供)

今年剛好是我學中文的第50年。學得久了,我講中文沒問題。四聲有時候搞不好,我就講快一點兒,多打手勢,哈哈。我講到“養育中心”,有時候聽眾聽成“養魚”,很好笑。

研究經濟的講究 Incentives,學習要有動力。REAP 與中國10來所大學合作,那裡的老師學生有的英文很好,有的不太好,我們就改用中文交流。2016年,我在清華大學講課。管理學院著名教授錢穎毅說,還沒有多少人研究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這個話題太重要了,必須講,我給你安排。我在中國那3個月,每週跑4個地方去做報告,到處飛。僅去年就講過近100次。次數多了,語言就流利多了。

中文電視節目我還是經常聽不懂。不是經濟學、教育相關的領域,我的詞彙量就不太夠,還要學習。比如,在講到0-3歲IQ測試後,我們發現不少孩子智商低於正常的平均水平,換句話說,低智商。但有專家朋友認為“低智商”的提法不太妥當,建議用“認知能力低”來替代。我開始記不住。助手們就在攝影鏡頭旁邊放把椅子,擺上大大的拼音 - REN ZHI NENG LI。每次我說到IQ,就看一下,哈哈。

中文字有時候會寫錯,但我的拼音特別好,算是個拼音專家。最近我去西班牙寫書。在車站換車票的時候,我把懂的一點兒西班牙文和英文一起用上,急了還把中文也加進去了。我有幾位同事,中文非常漂亮,也很重視學中文。但對我來說,語言就是一個工具,我的主要興趣還是經濟學。

有不少華裔學生來做我的研究助理。他們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小時候被爸爸媽媽逼著上中文學校,不知道和父母吵了多少次,而現在卻很高興自己會中文。第二類就是沒學好中文而後悔的。10-12歲的孩子,我講,他們聽不進去。如果父母講,就更聽不進去了。學中文是很難。還是要帶孩子回中國,哪怕每年暑假回去一個月也好,一定要給他一個環境去使用中文。能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更好。

中國的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村教育,即使在中國,都是很冷門的話題,您是如何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的?

在臺灣上學的時候,臺大農業經濟學的一位老師帶我去參觀正在大發展的臺灣農村。我由此對農業發展產生興趣。從臺灣回來,我轉到伯克利大學學習統計。之後到康奈爾大學,讀發展經濟學博士。我導師的第一個博士生是李登輝,而我是他最後一位學生。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Scott 提供)

正值80年代初中國剛剛開放,我開始關注中國的經濟發展。1983年和老師一起來到南京農業大學,參觀周邊的人民公社。那時候生產責任制剛開始,公社領導說改革不容易,還是集體化好。結果第二年就發展得非常快。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1988年 Scott 在湖北農村 (Scott提供)

我每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中國。前20年主要研究農業經濟、扶貧、農業投資,等等。2003-05年,政府讓我們研究農業大型投資項目,比如村村通路,3年的時間,80萬個村子都修起了公路。還有水利灌溉,基本上是來自農業部和水利部的項目。

我們和農民聊。一位老人的話讓我印象最深。他說,這些項目都好,但中國發展好了,30年之後我們都不會在農村了,都會搬到城裡。能讓我們長期脫貧的唯一道路,就是教育。這位老人自己沒有上過學,卻想得非常清楚。

我受到啟發。來到中國農村20多年,我居然沒有去過一所學校。我開始看這方面的資料。我比較幸運的是,斯坦福經濟領域的同事們都在研究其他國家的發展。我和我的學生可以把他們的經驗和研究成果介紹給中國。這可能是我能為中國農村研究做的最大貢獻吧。

2004-05年,中國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而對於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們發現,二戰之後的50多年,只有15個國家和地區從中等收入進入高等收入,比如南韓,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愛爾蘭,新西蘭,以色列,我給這一組取名為“畢業生”。另外70-80多箇中等收入國家卻落在“中等收入陷阱”裡,一直停留在這一組。增長一段,垮掉,又增長,又垮掉。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馬來西亞,泰國,都是如此。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成功畢業”的國家有什麼不同?我後來發現,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勞動力的教育水平。

高等收入國家對人力資本要求非常高,平均四分之三的勞動力有高中畢業以上的水準。而南韓在人均收入還很低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央政策,教育免費,所有孩子必須高中畢業。畢業了再去工作。如果需要白天工作,就上夜校。這樣,他們在中等收入的時候,就擁有與高等收入國家同樣水平的人力資本。

這在後面幾十年看到了效果。80年代,南韓也有很多工廠,工人工資很高。後來大部分工廠都遷移到中國,工人們怎麼辦?因為有高中文化水平,他們轉到辦公室裡做會計,輸入數據,做辦公室白領。

我問過南韓的前任教育部長,為什麼這樣做。他說不知道,也許是受孔夫子的影響,國民文化本來就很重視教育。

而處於中等收入陷阱裡面的國家,比如墨西哥,開始和南韓一樣,有很多工廠。當工廠搬到中國後,一千萬工人沒有工作。怎麼辦?

因為教育水平低,只有三條路:1. 跑到美國。2. 做洗車、挖地之類的雜工。3. 加入販毒犯罪幫派。這導致墨西哥的經濟起起伏伏,治安很亂。大企業也無法順利發展,連大學畢業的白領都找不到好工作,也跑到美國來。80年代墨西哥曾被稱為“新臺灣”,90年代經濟就垮掉了。巴西、土耳其、南非,都是這樣。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中國城市的教育水平達到全世界最高之一。而農村的勞動力教育水平卻是中等收入國家中最低的,63%的勞動力高中輟學,這會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發展。

很多人不喜歡這個結論,說數據太舊,是2010年的。用2015年的數據來看,有些好轉。現在中央很重視,大力投資教育,計劃在2020年普及高中。這是我完全贊同的政策目標。當然,如果早在人均工資還很低的時候就開始普及,那麼現在40歲的人就都有高中文化水平了,轉型會更快。

還有人說,中國在教育方面已經投資很大,改革很多,大學都在擴招。問題在哪裡?教育需要依靠當地資金。北京上海資源多,教育方面投入很大。而農村則缺少資金。

這不是中國特有的,在美國也發生過。50-60年代,美國的農村教育特別差。為什麼?因為當地在做預算的時候會考慮,如果在農村學校投資,讓這些窮困的白人、黑人唸書,數學英語水平一提高,他們馬上就走了,搬去加州、紐約大城市。當地沒有得到任何回報。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之後的一系列重大社保福利政策都與此書有關。繼任的約翰遜總統還發動了 The War on Poverty,對抗貧困的戰爭。其中第一個項目就是聯邦政府100%掌管農村教育。因為投資農村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對美國整個國家有好處。但當地並沒有回報,這是個矛盾。所以由聯邦政府來直接撥款。現在,美國農村人口只有1%,平均教育水平很高。農村教育的改善,是美國向貧困宣戰的最主要成就。

我認為,中國也應該這樣做。

目前中國有很多工廠,喜歡在流水線上聘用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農民,工資很高。教育水平高一些的人不喜歡簡單機械化的工作。那問題就來了,美國總統川普希望高科技公司搬回美國。3、5年之後,外國公司把中國的工廠關了,搬回加州灣區Hayward,用機器人替代工人。可能一下子,中國的500萬個工作就沒有了。

以前我帶學生去農村,讓他們尋找20-30來歲的男青年,找到一位就獎勵一百元人民幣。整整10年,沒有任何人得獎。但現在,我不敢玩這個遊戲了。

因為很多年輕人回到村子裡。外面的工地一蓋完,工作就沒有了。準備幹什麼?不知道。去種地吧,不願意,也沒有種過地。才初中畢業,很難應聘正式工作。深圳可能有機會,又不想跑那麼遠。不知道要幹什麼。

這才是開始。中國有4億農村勞動力,很大部分連高中都沒有畢業。他們怎麼辦?作為經濟學家,這是我擔心的事情,這是要好好關注的。

REAP花了13年研究農村教育,4年做閱讀評估。做為經濟學家,您是怎麼開始關注閱讀和早期教育的?

經濟學有一個最新發展出來的領域,Babynomics 娃娃經濟學。獲諾貝爾獎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James Heckman 有一個著名的 Heckman 公式,計算出教育投資按年齡段分佈的回報率。0-3歲階段回報率最高,投資一塊錢,回報是18塊錢。

目前這一年齡段不屬於政府的9年義務教育範圍。如果有問題,也是Invisible,短期內看不出來,沒有人抱怨,沒有人負責。我認為,農村0-3歲的早期教育缺失,是中國面臨的最大的、但還沒有人意識到的問題。

REAP在這方面投入很多。我們在農村,為0-3歲嬰幼兒做貝利測試,測量能力發展。結果發現,不管是平原農村、山區農村,還是城市流動民工,40-50%的嬰幼兒在認知能力上發育滯後,語言能力更差。

原因很簡單,父母、祖父母在用幾代人培養農民的方法養育孩子。他們特別愛孩子,抱著孩子不離手,讓孩子吃好的,願意為孩子花錢。95%以上的奶奶想讓孩子上大學,還有不少想讓孩子讀博士,這麼重視教育。但是,

不買一本書。在農村平均每戶只有一本書,70%的家庭沒有書,zero!孩子到了初中,30%輟學。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問題在哪裡?

第一,中國發展得太快了,習慣和想法還沒改過來。美國是用了120年,才發展到中等收入水平,每年2%、3%地增長。慢慢地,意識形態、養育方式、教育系統也跟著改變。我家往上數,五代之前還是美國中部的農民。

你很難想象我們怎麼教農村媽媽給0-3歲寶寶讀書。開始一兩個月,她們坐下來讀,特別不好意思,臉都紅了。婆婆在後面罵,浪費時間!為什麼不去種西紅柿!都覺得和這麼小的孩子說話太可笑了。

但是,3個月之後,那些媽媽完全瞭解孩子是有反應的。堅持到6個月,媽媽一回家,孩子就跑過來,拿著書說,“讀!”非常大的變化。這些媽媽變得特別熱心,她們會爭著告訴來訪者這個項目有多好,給我們寫了特別多的感謝信,說孩子現在是幼兒園裡最好的學生。我們非常感動。

第二,和美國一樣,中國很大,教育經費分配到農村沒有多少。上面來的經費,還要做各種項目,合作醫療要搞好,教育也要搞好,經費如何分?如果讓所有農村孩子上高中,他們一畢業,95%會離開農村,這是肯定的。不如在縣城裡做個步行街,做個河邊公園。現在我們住的賓館都非常舒適。

所以,農村教育還是要100%中央化管理。現在政府做了很多,硬件都很好,老師工資也提高了,中央直接付工資。當然還有空間可以改進。最最明顯的就是圖書館。中央出資給每一個農村小學建圖書館,但書籍更新需要當地負責。如果孩子把書弄丟了弄壞了怎麼辦,於是就不買書,或者書擺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說到閱讀,Julie 的芳草讀書園一直為中國鄉村學校籌辦讀書角。Julie說,我們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把書送下去,但遠遠不夠。Scott說的對,中國這麼大,要支持的貧困鄉村太多了,那麼多孩子,我們做不過來的。一定要讓政府瞭解,由政府來主導推動。

像芳草讀書園等NGO提供了很多圖書,但有的學校放在圖書館裡,並不等於解決問題。有的老師反對。數學老師說,如果你讓孩子自由閱讀,數學題就少做了。

在美國,閱讀是學習的重心,自由閱讀能提高學習能力和興趣。Palo Alto的心和公益基金會贈與NGO很大一筆基金,計劃在3年內為300個學校提供圖書角。我們說服他們,做之前,讓我們先去學校測試4個方面:1. 學生的數學水平;2. 中文水平;3. 閱讀能力;4. 其他基本情況。然後,我們選了其中100個學校做圖書角,另外200個學校第一年先不做。一年結束,再做同樣的測試,把有圖書角的學校,和沒有圖書角的學校對照一下。

測試結果非常好。首先,閱讀能力和中文水平提高了,這當然啦。最好的是,數學水平提高了。為什麼?因為數學課本一半是中文字,閱讀和理解能力提高了,數學能力也就提高了

而沒有圖書角的學校並沒有變化。這一下,老師和校長的態度改變了。當地政府看到這個結果,就請求讓所有學校都建立圖書角。現在輪到我們為難了,需要說服“對照組”的學校再耐心等一等,還要做更多測試。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我們喜歡與有閱讀專業經驗的NGO合作。0-3歲還沒找到這樣的NGO,我們只好自己做。在陝南秦嶺山區,我們在100個村子中選了50個,做了50個養育中心。拍了8個視頻,教當地媽媽如何跟孩子閱讀。

這個其實很難,和小寶寶坐在一起,又看到寶寶,又看到書,觀察孩子注意到哪裡,小手摸哪裡,讓孩子帶動媽媽。孩子過一會兒站起來走了,就讓TA走。

計劃生育政策取消之後,計生委工作減少,我們就提出與他們合作。有意思的是,我以為30-45歲有孩子的女性計生委比較適合家訪。結果錯了。那些男青年計生委非常認真,奶奶們也更愛聽他們的話,哈哈。計生委都受過很好的教育,大專衛校畢業,算半個醫生。以前進村子,人家看到就跑。現在,孩子們都在村口等著,叔叔你來啦!當然啦,他每次來,都帶著一本書和兩個玩具。

在評論裡曾有人說,我小時候在農村,父母沒有給我讀書,我現在不是也上美國名校?我的回答是,你一個人成績好,從農村出來了,你是英雄。但你要去看你同村的人,其他99%都沒有出來,他們是有代表性的。中國40%多的人口在農村,75%的孩子在農村,貧困地區的學齡孩子有3千萬。他們是我們要關注的。

一位美國教授眼裡的中國農村,1%農村孩子上名校,99%無人問津!

你對目前的大學教育如何看待?

我常和學生們說,大學應該是 Liberal Arts,文理教育,多看多選擇,發現自己的興趣。

我在洛杉磯長大,家裡生活很安逸,讀書很輕鬆。我讀大學用了7年,不少家長聽到估計會暈倒了。在臺灣做學生的時候,簽證只有6個月,必須出境一下,再回來,又呆6個月。第一個冬天我去南韓。那是73年,南韓比臺灣窮。下一年去日本,經濟很好。再去菲律賓,很差。新加坡很好,印度特別差。就這樣不斷走出去,看世界,開眼界。後來我就改變了,開始思考,開始關注貧困和扶貧。

有很多華裔學生說,我爸爸媽媽讓我學醫,學計算機,壓力很大。斯坦福大學受硅谷影響,很重視理工科,課程安排很嚴格,按部就班。我認為,出去看世界很重要。我很喜歡聽到學生暫停學業,用間隔年出去走走,take a gap year。畢業之後也不要直接上研究生,工作一段再說。

送孩子回中國,也很好。但不要只去上海,上海比美國還要現代化。

REAP也提供高中生實習機會。今年我們要帶24個實習生去農村,19個高中生名額。公開申請,競爭很激烈,高二高三都可以。原來我們覺得帶高中生出去負擔很大,現在是多招募他們。這些學生很棒很聰明,很會觀察,不像我們腦子裡有條條框框。

最後,說說你在農村看到的農村孩子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