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术、阶级分化、文字使用 文明探源揭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证据

冶金术、阶级分化、文字使用 文明探源揭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证据

5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介绍情况。中国网 张若梦 摄

中国网5月28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在国新办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对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的陶寺、陕西神木的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进行的发掘和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率先进入文明阶段。

“最近,在中原地区我们发现了距今5200-5300年的大型遗址和高等级建筑,表明各个区域大约在同时期相继进入到初级文明的阶段。”王巍强调。

良渚遗址发现大规模工程 动用一万人仍需建十年

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良渚遗址上,发现了长3.5公里,宽度10几米,兼具防洪、蓄水灌溉等功能的水利工程;城中心有长630米,宽450米,高10几米的大型土台,围绕高台修建了长1900米、宽1700米,约30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城墙宽、墙基宽40米-60米;内城外有一个更大规模的城址。

王巍认为,由于建在沼泽上,要先从别的地方运来大量石块作为基础,然后再运来黄土进行修建。据初步估算,这样的工程量如果动用1万个劳动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如果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高等级的宫殿之外,高等级的墓葬也在祭坛上修建。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尤其是有制作精良的和宗教有关的玉琮玉璧,和精致的武器——玉钺,甚至有的短柄钺上下还有玉质装饰,显然是军事指挥权利的象征。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阶级分化相当严重的社会,是一个产生了权利、产生了王权的社会,我们认为,以这个为代表,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王巍说。

中原遗址发现文字等先进因素 证明已进入初级文明

王巍介绍,在中原地区,如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城址内社会分化严重,高等级的建筑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绕。石峁高等级的建筑区皇城台城墙高达9米,军事防御色彩浓厚,高等级建筑中不仅规模大,而且制作非常精致。陶寺的宫殿还有可能用了陶制的建筑材料,相当于后世的瓦之类。

这一时期,墓葬当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陶器;但大型墓葬,随葬上百件随葬品,不仅制作精美,且有表明等级身份的。如在陶寺,大型墓葬随葬陶鼓、石磬、龙盘,尤其是直径60公分左右的龙盘,每个大墓有一件;还有表明等级身份的军事指挥权利的钺,沿墙摆放一排,表明权利的构成已经相当严密,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等级的制度。

王巍认为,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而且,陶寺遗址发现了冶金术应用的实例,发现了最早的空腔铜器,能够确定为文字的材料。虽然只是少数人拥有,但是说明这些先进因素已经在当时被使用。所以我们觉得,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的阶段。

“所以我们说,依据这几个巨型的城址,以及他们稳定的控制范围,他们之间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我们觉得当时的社会整体上虽然还没有形成王朝,但是应该进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国文明的阶段。”王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