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有人把里巷比做城市建筑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而我以为,田园农舍、湖边小筑、山坡寺院等等,都可比做散文,唯有都市的里巷,从神韵上来说,更似乐府。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如果再具体点说,里巷更像一首五言古风:她是押韵的,但不似律诗那么严格。可以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还可以时不时地换韵。五古是不讲究平仄、对仗的,犹如这里的院落,不必两两均衡对称、不必高低大小一致、不必前后首尾呼应,然而却又是自由之中有整饬、闲散之中有规矩,不能旁逸斜出、不能参差不齐、不能枝节横生。同样是古风,里巷似五古而非七古。因为这些低调、内敛的里巷,少了七古的回肠荡气与飞扬不羁,多的是五古的沉静幽婉与含蓄蕴藉。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夏日的黄昏,喜欢在静谧的历下里巷间徘徊。县东巷、县西巷、东更道、西更道、金菊巷、王府池子街、起凤街、曲水亭街、高都司巷、鞭指巷、宽厚所街、辘轳把子街、东花墙子街……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里巷窄窄的,两面是不高不低的院墙,葡萄藤、凌霄花儿们从小院的一角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路人;虽在红尘闹市,这里没有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两只燕子偶然间从头顶一掠而过,转眼不见了影踪,让人不禁要问:燕子啊,你从何朝来,又向哪代去?几只麻雀儿叽叽喳喳在脚边觅食,灵巧地在青石板上蹦来跳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些弱小的生命,不知“历史”为何物,他们小小的心脏,只负责简简单单的快乐;谁家的石榴树已挂满花瓶样儿的果实累累?石榴为何长成这样奇妙的形状呢?莫非她们也模拟人类,刻意要收藏起许多生命的酸涩与甜蜜?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一个个古朴幽雅的门楼,历经岁月沧桑,竟然保存了下来。门楼是门面,代表了户主的身份、地位、财富情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院落的建筑风格与水准。在济南的里巷中,我们见不到北京城里那种属于贵族王爷们的气魄恢弘的屋宇式三间或五间的王府大门,也极少见那种有爵位品级的文武官员所采用的深门洞、广开间的广亮大门。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在历下民巷的门楼中,等级最高的是金柱大门,因门扇安在金柱之间而得名,门前形成一个较浅的门洞,门扇下设门枕石,外出抱鼓石。数量颇多的则是如意门,这种门楼的特点是大门扇比金柱大门更往外移,移到外檐柱的位置,并用砖墙将门洞封住。如意门可大可小、可繁可简,设不设门枕石、抱鼓石没有一定之规。另一种常见的是蛮子门,这是来济南为官或经商的南方人家的大门。蛮子门与如意门结构颇为相似,最明显的一点区别在于,蛮子门两山墙间的门洞全部为木装修,而不用砖砌。民居中最为司空见惯的是随墙门,这种门与两边的院墙在同一个平面上,不设独立的屋宇,只在大门的上面稍作处理,做成小门楼或者加上简单的瓦檐。另有一些中西合璧风格的门楼,造型上明显可见西洋建筑艺术的影响……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恍惚觉得,这些形态各异的门楼,是一副副生动鲜活的表情:有的安详,有的落寞,有的惊讶,有的喜悦……小巷真静,缓步其中,心容易变得柔软而怀旧。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老街巷,慢生活的象征。似乎只有慢,我们才能好好品味那淡得看不见、浓得化不开的亲情。独门独院,几代人相安。一个人的忧喜,全家人的悲欢。光阴流转,岁岁年年。外面风雨再大,心是踏实的,因为有全家人在自己身边。也似乎只有慢,我们才能体会远亲不如近邻的内涵。大家几十年、上百年比邻而居,从前,我们是发小;成家立业后,我们的孩子是玩伴;我们孩子的孩子还要续接前缘……大家必须学会宽容体恤、学会厚德载物、学会与人为善……礼失求诸野,里巷永远是温良恭俭让的温床、仁义礼智信的摇篮。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如今,城市渐渐成了钢筋水泥的代名词,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楼上居住的,似乎彼此都是陌生人。这是一个陌生人的时代,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即使不是陌生人,大家也习惯了互相间不闻不问的疏远与客气,那种“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的邻里欢洽,越来越难得一见了。幸好,还有这些里巷,延续并发酵着一些自然而深挚的人间温情。温情如酒,时间越久,愈甘醇芬芳。

最美的时光,在这里遇见!

  流连于长长短短的里巷,目光总会被那些小小细节所吸引,不妨将它们视为一篇古风的有机元素吧:那正脊两端轻盈舒展的祥云图案,是一对儿别致的动词,定格了招吉纳福的美好期盼;那线条流畅的两边带垂花柱的砖雕挂落,是一连串形容词,抒发人寿年丰的欢腾喜悦;那做成宝瓶状的窗户,是一个谐音词,祈求上苍保佑岁岁平安;那镂刻着喜鹊登梅的雀替,是一个明喻,预示家中好事来临;那精雕着松竹菊兰的额枋,是一排象征,告诫子孙砥砺品行;那多层透雕花卉鸟兽的木裙板,是一段白描,展现生活的雨顺与风调;那嵌在墙壁间的如意形的栓马石,是一个逗号,让叙事在这里稍作停顿;那窗边立柱上完美的砖刻盘长(即“中国结”),谁说不是一句深衷浅貌、千回百转的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