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赵令武老师

相比于书法,我更爱文学。这句话在采访过程中,他提起来好几次。

是的,文学是他一直的梦想。并且也让他有所收获,有许多的作品发表,也有诗集出版,更重要让他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文学,难以养家。

放下锄头,拿起毛笔,这条路有着无比的勇气。

这可能是更难的。

这难并不是嘲笑、不解、辛苦、焦虑。而是那份养家糊口的责任。

埋头前行,风雨兼程。走下去……

采访︱文化大中国

撰稿︱赵帆

01

把自己

放在长安

这架古老的天平上

称一称

或许

像碑林的石头一样重

或许

像城墙上的浮尘一样轻

赵令武《寻梦长安》诗歌节选

2009年,毅然放下锄头,安排好家中事物,背上行囊,独自一人就从咸阳来到了西安。

早春的长安,感觉是种由来已久的忐忑,似乎跟活着联系很大。长安的天空,抬头就是时代,今日的气温有所下降,脱不下外套让他多了一份紧迫。

这是一个艰辛与梦并存的地方,遍地困惑与得意,不管你哭还是笑,来了就是来了,想要说点客套自己的话那得碰到知音。

书院门,一个藏进长安最繁华地的贫民窟。一个大房间,里屋用来住宿,外屋用来干活。租金不贵,更重要这里是文化繁华的地方,尤其是跟书画相关的一切,都有。就此安置。

在此之前,他曾来此当过一个月的学徒——装裱字画。现在他要开始的营生就是装裱字画。

碑林很近,书法也很近。但这都是看似。

装裱的活是琐碎而耗时的,但利润却很微薄,馒头、面条就咸菜,就成了日常的生活标配。持续多久,在于辛苦的倍数能放大多少。而人好,活好,是衡量的唯一标准。恰好,他都具备了。时日前推,几个月后,一个人逐渐满足不了客户的订单,于是,将妻子也叫来了。

妻子过来的帮忙,让他的时间有了些充裕,开始捡起了从小就没有扔下过的毛笔。

挤时间去市场上看,去别人工作室看,一本又一本的帖子买回来,一卷又一卷的宣纸临起来。没有师傅,就先用笨办法,踏实的学习古人。一笔一划,都是认真而庄重的。

这个时候,写的字是不敢让人看的,都是闭门自赏。在此之前,自己的书法只是停留在农村时的对联上。是的,那叫毛笔字,谈不上书法,他很谦虚,却是实言。但他却已练了二十多年。

但人总得走出去,就是当你决定让一件事情成为养家糊口之时。那你必须将创造的产品公之于众,让市场检验是真理。

妻子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文化,他下的决定,谈不上鼓励,也没有反对。多年夫妻,各自熟悉。你要走就走,更多的装裱活我来干。这是妻子的态度。

02

好的,那就去摆摊,城墙根下租个小摊位就开始。

长安城的城墙,滋养了文化,也传承了历史。它为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包括拉动旅游的经济收入。

但这份经济收入,未必就可以成为城墙下摆摊的人。

一个农民,你扔下锄头,拿起毛笔,就来了。但城墙是包容的,是公正的,它不会拒绝一个讨生活的人,更不会嘲笑一个以它为临的邻居。

摆摊看似单一,却是个有意思的事。

一排子摊位,来自五湖四海寻梦长安,寻梦书画艺术的人都有。每个人将自己的作品写好,挂在摊位的前面,也将写好的放一摞置于一边。案子上留一块空地,摆上文房四宝。等客户的间隙,就是临帖、练字的时候。你得写着,写着也就是表演,表演那可以吸引观众。

早晨出摊,中午妻子过来送饭,晚上收摊。日复一日,除了刮风下雨,烈日再大,他都在。

坚守、坚持,从来就没有错过。

在此过程中,他的字也走出了他心理上的忐忑。通过看者更多的肯定,与更多的同道中人的交流,也得到一些高人的指点。逐渐从青涩往成熟走来。良师益友也逐渐更多。

直到第一单开张,80块钱,一个人买了。为客人仔细折好放进他自制的书画袋里,那一刻是喜悦而激动的。询问时,他已想不起当初从摆摊到开单中间用了多长时间,但时至今日讲起,眼中依旧泛着激动的光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众。时间越长,作品卖的越多。他的字,雅俗共赏,老百姓尤其喜爱,工整、大方、能懂能看。他主要写行书、楷书。

城墙下摆摊半年,随后搬进大院,接着就是两年半。

整个三年,边摆摊,边装裱。一步一步,一个农民本性中的坚韧、耐劳,淋漓尽致。

但艺道艰辛,惟勤惟学。经济上可以糊口之时,就要抽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练习。去拜访老师,诚心诚意;去同道处交流,谦逊认真;一笔之法,千百次的练。古时王羲之练字可以墨染池,今天的他练字用的纸可以用车拉,笔更是不知用坏了多少,墨汁也是百箱。

不再局限于行书与楷书,隶书、草书、篆书,都要练,要学。

三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一个人的最开始的选择,修成正果。拿起毛笔,他用书法,做到了养家糊口。也开始不喜不焦,全情投入之下,人境也在书境中上了一个台阶。

而最初的文学梦,虽然也经常参加一些文学雅集,但却逐渐淡化。文学作品越写越少,书法理论越学越多,至于书法的实践工作,已经进入正轨。深入生活,与己融为一体。

03

2012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一个十几平方的地方,又上了一个台阶。

他取名静影斋,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静影沉璧一词。意让自己与来者皆:静养身心,方生智慧。不拜高人,不崇名头,自己题写。

工作室这一扎,就是6年,直到今日。虽不红火,但也立足。

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也成为了一种现实。

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客户青睐,每年都有北京和山西的固定客源,偶尔也会有一些国际友人购买。也会为一些公司、刊物题字。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或记得他的农民身份,更多的人见面都是尊称赵老师,是敬他写书法,教授学生书法。他在传播书法这个国粹。

他不让我们叫他书法家,他说他配不起这名头。家字不敢乱叫,这是自知之明,更是对书法艺术的虔诚。虽然,他很直白的说,是靠书法养家糊口。

此为真性情,也是大智慧。

2018年,在我们采访他的前几个月,他刚经历了一场生死。

一场大病,多年的压力所致,重生后,也更多对生命、生活,工作了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辛苦的带更多的课了,能推的都推了,剩下一些学生全心教授。更多时,出去走走看看。每日的练字时间也不再强行,也分出更多的时间读书,与人交流。

而女儿与妻子也在他的影响下,拿起来毛笔。传承,就是这般。

生活就是这般,每个为此奔波的人,都在艰难中不断学会修正,达到开阔、自然。

已过50岁的他,虽然依旧在以此为生,但也会逐渐靠近与进入艺术,朝书法家走去。

或者,我们应该叫他书法家。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体现。

采访后记:

关于认识活着的这一生,我们都不希望苍白而规律,在所有的流俗与随波之中,我们不断修正轨迹,不断战胜声音,像蚂蚁一样敢于相遇风雨,像藤蔓一样可以暂别阳光,像磐石一样坚守初心,只因为我们坚信真实而吻合自己的幸福一定是由内心逐渐孕育成海的认知。而关乎于此的必是愉悦的责任,这种历经而过的存在,就是当下势不可挡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跨越,可以重合,可以独置,惟不可破除。做有意义的事,做可以影响的事,做无愧于良心的事,就是我们的志同道合,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书法家赵令武︱扔下锄头拿起毛笔,我依旧可以养家糊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