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的事,做“善”的人,讓正能量在周圍擴散

課前演講時間,一位女生講了她的一次經歷:

在公交車上她給一位老人讓座,結果老人竟然沒有絲毫感激的話,心安理得地就坐了下來。於是她站在老人旁邊,內心憤憤不平了一路,就差點讓他起來把座位還給她了……

做“對”的事,做“善”的人,讓正能量在周圍擴散

最後我安慰女生:其實你大可不必憤憤不平,也無須把他叫起來還你座位。你是因為他年邁體弱才讓的座,而不是貪圖他感激的笑容或話語。當然,對善舉的肯定確實可以讓人有繼續做好事的動力,但是,其實大可不必。

比如路邊遇到乞討的老人或孩子,我們就會彎腰給他一元或十元,哪怕他們並不抬頭看你一眼。你做這件事,是因為有了“對”與“錯”的判斷,如果就這樣昂首路過,內心會有不忍。

一件事情,“對”與“錯”,這是客觀標準;“值”或“不值”,那是主觀評價,帶有了功利的色彩。而實際上,只要是“對”的事情,做了,就一定“值”。

比如某地發生天災,電視裡的畫面令你動容,你把積攢了好久的錢毅然地捐了出去,然後求得心安。至於錢到了哪個災民手裡,解決了多少問題,並不是你需要關注的重點。

給老人讓座,彎腰給乞討者錢幣,為受災者捐款,被助者首先獲益,另外也都逃不過周圍人的眼睛,也會影響到一些猶豫者的決定。所以,哪怕老人沒有說“謝謝”,哪怕乞討者沒有抬頭看你,哪怕災民與你遠隔萬里,你的善行都是有用的,都是有力量的,也都是有價值的。

做一件“對”的事情,也不能考慮究竟是“傻”,還是“不傻”。真正的“傻子”,往往都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

比如在斑馬線邊,紅燈亮了,周圍人依舊正常過馬路。這時你站在那裡等綠燈,就顯得很“傻”。但是“等綠燈”是對的,“闖紅燈”是錯的,那你就應該不受干擾,繼續“傻等”……

比如作為一名教師,“認真上課”、“對學生負責”是對的,“人浮於事”、“得過且過”是錯的,那麼你就不能因為周圍很多人發牢騷、混日子、做表面文章卻拿同樣的工資就心理不平衡。

“對”與“錯”,不僅是客觀標準,還是一把尺子,可以量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做“對”的事,做“善”的人,讓正能量在周圍擴散

為我有這樣的一群朋友而自豪!


其實,斑馬線上的行人,並不一定都會向司機或鞠躬或點頭或招手或豎大拇指,但是讓行的司機依舊會讓行,哪怕“後面的車喇叭按個不停”,因為他們只是在做一件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並沒有考慮“值”還是“不值”,“傻”還是“不傻”。

而溫暖,也依舊會在行人及周圍人的心中擴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