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142方證(11-20)

11.雷氏清涼滌暑法(《時病論》)

病機:暑溼犯肺,肺衛失宣。

脈症:頭暈,寒熱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著,脘痞,苔薄微膩,脈濡數。

治法:滌暑清熱,化溼宣肺。

處方:滑石9g 生甘草3g 通草3g 青蒿6g 扁豆3g 連翹9g 茯苓9g 西瓜皮60g

應用:用於夏季感冒,中暑等。

溫病學142方證(11-20)

12.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

病機:暑穢侵襲,外感風寒,內傷溼滯。

脈症:上吐下瀉,頭痛而脹,胸脘痞悶,膚熱有汗,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則神昏耳聾,舌苔白膩,脈細緩而濡。

治法:解表化溼,理氣和中。

處方:藿香9g 蘇葉3g 白芷3g大腹皮3g 茯苓3g 炒白朮6g 陳皮6g 半夏6g 厚朴6g 桔梗6g 炙甘草9g

應用:用於流行性及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傷寒、副傷寒,急性傳染性肝炎,非特異性腸炎,細菌性痢疾,乳幼兒消化不良,山嵐瘴氣,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腸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腎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溫病學142方證(11-20)

13.藿樸夏苓湯(《醫原》)

病機:溼鬱衛陽,溼重熱輕。

脈症:惡寒少汗,身熱不揚,發熱以午後明顯,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飢,有汗不解,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芳香化濁,理氣滲溼。

處方:藿香6g 半夏9g 赤茯苓9g 杏仁9g 生薏仁3g 白蔻仁3g 澤瀉6g 豬苓9g 淡豆豉9g 厚朴3g

應用:用於急性胃腸炎,傷寒、副傷寒,胃腸型感冒,細菌性痢疾,沙門氏菌屬感染,急性血吸蟲病等。

溫病學142方證(11-20)

14.三仁湯(《溫病條辨》)

病機:溼溫初起,邪遏衛氣,溼漸化熱。

脈症:頭痛惡寒,身熱不揚,午後身熱明顯,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胸悶不飢,苔白不渴,舌邊尖紅,脈弦細而濡。

治法:宣暢氣機,清利溼熱。

處方:杏仁12g 滑石15g 通草6g 白蔻仁6g 淡竹葉6g 厚朴6g 薏苡仁15g 半夏9g

應用:用於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傷寒,急性傳染性肝炎,乙型腦炎,細菌性痢疾,膽囊炎,蛔蟲病,神經性尿崩症,高山反應,斑疹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系統性紅斑狼瘡,溼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宮頸炎等。

15.宣痺湯(《溫病條辨》)

病機:溼熱閉阻於經絡。

脈症:寒戰熱熾,骨節煩疼,面目痿黃,舌色灰滯。

治法:清熱除溼,宣通經絡。

處方:防己15g 杏仁15g 滑石15g 連翹9g 山梔子9g 薏苡仁15g 半夏9g 蠶砂9g 赤小豆皮9g

應用:用於風溼性關節炎。

16.桑杏湯(《溫病條辨》)

病機:外感溫燥,邪在肺衛。

脈症: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乾鼻燥,口渴,舌紅苔薄白而燥,脈浮數或數大。

治法:清宣燥熱,養陰潤肺。

處方:桑葉9g 杏仁9g 沙參12g 貝母9g 淡豆豉6g 山梔皮9g 梨皮6g

應用:用於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燥熱咳嗽等。

17.杏蘇散(《溫病條辨》)

病機:涼燥外襲,肺失宣降。

脈症:咳嗽痰稀,鼻塞咽乾,頭微痛,發熱惡寒無汗,苔薄白潤,脈弦。

治法:輕宣涼燥,宣肺化痰。

處方:蘇葉6g 半夏6g 茯苓9g 前胡9g 桔梗6g 枳殼6g 炙甘草3g 生薑3g 陳皮6g 杏仁9g 大棗6g

應用:用於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

18.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

病機:素體陰虛,復感風熱。

脈症:頭痛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咽乾,痰稠難吐,無汗或少汗,心煩口渴,舌紅,脈數。

治法:滋陰清熱,發汗解表。

處方:玉竹9g 生蔥白6g 桔梗6g 白薇6g 淡豆豉9g 薄荷6g 炙甘草3g 大棗2枚

應用:用於流行性感冒,素體陰虛者。

19.清咽梔豉湯(《疫喉淺論》)

病機:邪毒外襲肌表,內侵肺胃。

脈症:初起憎寒發熱,繼則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甚或潰爛,肌膚丹痧隱約,苔白,或有珠狀突起,舌紅,脈數。

治法:透表洩熱,清咽解毒。

處方:山梔子9g 淡豆豉9g 金銀花9g 薄荷3g 牛蒡子9g 炙甘草3g 蟬蛻3g 殭蠶6g 水牛角6g 連翹9g 桔梗6g 馬勃6g 蘆根30g 燈芯3g 淡竹葉3g

應用:用於猩紅熱等。

20.流感方(《中醫雜誌》)

病機:內有鬱熱,外感風寒。

脈症:高熱惡寒,無汗頭痛,納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紅苔黃膩,脈浮數。

治法:清解鬱熱,宣肺散寒,通腑化痰。

處方:荊芥12g 防風9g 柴胡9g 葛根9g 金銀花18g 連翹15g 大青葉15g 生石膏30g 杏仁9g 射干12g 茵陳9g 炙甘草6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