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從來不發朋友圈

我身邊有個朋友,從來不發朋友圈。

有一次和他談及此事,我問,你生活裡就沒有什麼想和別人分享的麼。

他說,沒有人真的會在朋友圈裡關心你過得好不好的。

其實,當一個人能放下這些社交網站裡的虛榮,就證明他過得足夠好。

好到生活中的事情就能夠讓他足夠充實和快樂,好到不需要通過跟陌生人分享這種快樂來證明他的存在。

看似熱鬧的朋友圈裡,藏著百轉千回的寂寞和孤獨。

林語堂說:“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碟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為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真實的自我,實實在在地做著自己,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也許內心憂鬱卻並不空虛,是一種自我和本我的狂歡。

而空虛的人,害怕孤獨,一刻也靜不下來,只得在與人的交往和狂歡中忘卻自己、麻痺自己,可是一旦安靜下來,頓時空虛無比,倍感孤獨。

當你我感到孤獨時,無論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其實,都無處訴說。

我為什麼從來不發朋友圈

魯迅先生的《而已集·小雜感》一書中描寫過: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面對其他人,我們的憐憫、雀躍、悲傷、憤慨可能終究只是表面功夫,所謂感同身受,也只是虛浮的體會。

村上春樹也說:“人生而孤獨而無法相互理解,所謂交流只不過互相尋求安慰。”

朋友圈是另一種社交,只要與人交流,就免不了要考慮別人的想法。

總有人曲解你的意思,總有人嘲笑你的進步,總有人嫌棄你的矯情。朋友圈裡,又有幾人能真正與自己心意相通呢?

小事發了顯矯情,大事發了,給不了建議,還得挨個解釋,悲傷都給解釋沒了。

所以,索性不發。

我為什麼從來不發朋友圈

想起以前一個完全沒有朋友圈的大學同學,她是基督徒,藝術史專業,業餘生活非常豐富且文藝,長得也清秀。

不發朋友圈,是不想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別人的眼皮子底下。

真的悲傷,連傾訴的念頭都沒有;真的幸福,連分享的空閒都省略;真的決定,連吶喊的力氣都節約。

早前國外一部社交網絡諷喻短片《虛假的你》被大量轉發,這部帶有諷刺意味的短片揭露了網絡社交的虛假,以及各國網友的社交網絡成癮共通性。

打完厚厚的粉底,做著剛睡醒的擺拍;

開車到郊外,卻假裝做著戶外運動;

……

這種情況造成的反效果,可能會導致自己與現實生活脫節,在自己的虛榮心裡漸行漸遠。到最後,真實的自我怕早已被所謂的虛榮心吞噬,而我們只能戴著虛偽的面具,惶惶不可終日,這豈不是太可悲?

我為什麼從來不發朋友圈

最近,我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逐漸淡出朋友圈。

一個經常在朋友圈“加班”到深夜的朋友,有一天一臉深沉地說,以前總覺得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儘量給他優越的經濟條件。

為此,他老婆多次抗議,讓他放下手機,好好陪她和孩子出去玩一玩。

直到有一天,兩歲半的兒子拉著他的手,可憐兮兮地央求他:“爸爸,別玩手機了,陪我玩一會好不好?”那一刻,朋友被兒子滿臉的渴望觸動了。他突然想起,朋友圈瘋傳的熱文《爸爸,你再不陪我就長大了》。

是啊!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愛就是陪伴。於是朋友工作之餘,漸漸淡出了朋友圈,儘可能地陪孩子。

在這個注意力至上的時代,有限的時間無疑應放在更重要的人和事上。與其和冷冰冰的手機度日,何不盡情享受與最愛的人一起的時光呢?

事實上,除了父母至親,極少數人會為你的快樂而快樂。縮小你分享的圈子,把快樂留給那些真心為你快樂的人,珍惜他們,併為他們的快樂而快樂。

關上朋友圈,你會發現世界遠比你想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