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和海大集團殊途不同歸

同樣的飼料行業龍頭,同樣謀求轉型,新希望是四處擴張,海大集團則是產業升級。市場顯然更認可後者。


本刊特約作者 李國強/文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由於豬週期進入下行階段,並且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強,全國每年超過一千家飼料企業倒閉。

但A股市場上,仍有幾家養豬巨頭依靠規模效應產生的成本優勢,在持續下行的行情中獲取不菲的收益。比如新希望(000876.SZ)和海大集團(002311.SZ)。從資歷上來講, 1998年重組上市的新希望是2009年才上市的海大集團的老大哥,但是如今海大集團的市值超出新希望80億元,市盈率是其兩倍多,難道是因為海大集團的銷售收入更高嗎?

然而從財務數據來看,比較奇怪的是海大集團的營收只有新希望的二分之一左右,淨利潤也只有新希望的二分之一。怎麼看,兩家公司的市值都不應該這麼相反,莫非是投資者看走了眼?

對於股票投資,有句話我是非常認可的:年報和公開信息只是說明了公司的過去,而投資者應該投資未來。這個道理在海大集團和新希望兩家公司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個人是極力反對投資傳統的農林牧副漁企業的,比如曾經的萬福生科(300268.SZ),比如獐子島(002069.SZ)。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這類企業的客戶或者供應商是農戶,由於和農戶的交易是通過現金而非銀行單據,因此存在著偽造的可能,這種面向個人的交易,審計師幾乎無法核實,再加上涉農貿易大多免稅,企業造假成本幾乎為零,就極有可能遍佈地雷。

嚴格意義上來講,海大集團和新希望並非這樣的行業,因為它們的客戶通常是代理商,即便是有些客戶是農戶,也是相當規模的個體戶,大多有法人資質,所以公司的收入基本不存在造假的可能。

轉型的不同

據2017年年報披露,新希望共實現營業收入625.67億元,同比增幅為2.7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2.8億元,同比降幅為7.66%;海大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25.57億元,同比增長19.76%;營業利潤14.76億元,同比增長47%;利潤總額14.82億元,同比增長41.9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07億元,同比增長41.06%。

雖然從總額來看,新希望的營收和淨利潤要比海大集團多得多,但是從增幅來看,新希望處於一個平穩期,甚至淨利潤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而海大集團則屬於強勁的增長期。所以,投資者選擇了更有未來的海大集團,股價遙遙領先。

把兩家公司近年來的營收和淨利潤放在同一張表上,就清晰明朗了,雖然新希望體量大,但是海大集團正在強勁的追趕。

從營收構成來看,海大集團82%為飼料,新希望73%為飼料,二者的主營看起來幾乎是一樣的。但為什麼業績增長情況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秘密就在這看似平淡無奇的飼料上,新希望和海大集團的飼料其實是不完全相同的。2017年豬肉價格低位徘徊,又趕上H7N9禽流感,豬飼料和雞飼料都不怎麼賺錢甚至賠錢。海大集團依託研發開始轉型,主要營收不再依賴傳統飼料,而是水產飼料。這個領域附加值比較高,所以有不錯的毛利空間。水產料銷量同比增長22.72%,其中高檔膨化料銷量全年增長超過40%,且毛利率提高4.5個百分比。

從毛利情況,可以看出兩家公司近年來發展的差異。即便是在豬肉雞肉行情非常差的2017年,海大集團的毛利率還是創了歷史新高,公司轉型的進程非常順利。

而新希望就沒那麼順利,公司提出了五年戰略規劃,定位就是“做強飼料、做大養豬、做精肉禽、做優食品、做深海外”。作為豬飼料行業的元老級企業,對於這個行業的執著已經根深蒂固。

資產負債表裡的小秘密

海大集團2017年的資產負債率為48%,新希望則為38%,從數據來看,二者的資產結構非常健康,並且都有不菲的現金和理財產品,屬於不差錢的公司。

相對應的,雙方的現金流量表都比較好看。尤其是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海大集團為4.94億元,新希望則是27.12億元。這個指標說明了公司的營收都實實在在地收到了現金,不是通過大量賒銷的方式實現收入。

海大集團賬面有8.46億元的無形資產,大部分為土地使用權,但是也有更值得注意的指標:通過公司內部研發形成的無形資產佔無形資產賬面餘額的比例為14.80%。

最為醒目的一項指標是海大集團的預收賬款,為11.87億元。通常像貴州茅臺(600519.SH)這類護城河極強的企業才有較高的預收款,作為相對“低端”的飼料,也能有如此高比例的預收款,說明產品非常暢銷,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新希望也有一定比例的預收款,相對少了許多,為6.8億元。

與之匹配的是海大集團的研發支出,技術研究儲備較為豐厚,擁有超過千人的研發團隊,每年至少投入2億多元資金進行研發,2017年達到2.58億元,佔營收的0.9%。研發人員包括動物營養、獸醫、繁殖選育、養殖模式、生物工程、生物化學、機械等多學科的人才,研發成果轉化速度較快,投資配套策略能夠清晰快速的落地,支持到公司的產品配置能力較強。

反觀新希望的研發支出,2017年為7899萬元,僅佔營收的0.13%。從這個角度看,兩家公司後續增長力高下即分。

飼料行業巨頭的轉型之路

豬週期對豬肉行業和飼料行業的打擊是巨大的,並且隨著行業對外進一步放開,國內飼料產業壓力重重,許多企業被迫轉型。比如正大集團向食品行業邁進,通威股份轉向太陽能……但轉型之路無不艱辛困難。

在2017年年報中,我們看到新希望的轉型方向迷霧重重,而海大集團的轉型卻相對順利。

新希望試圖通過擴大投資範圍來實現轉型:

一是拓展海外業務,2017年,新希望海外營收達到了7.5億元,海外業務的毛利高達11.07%,是國內業務的兩倍多。公司已在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印度和波蘭等15個國家建成或在建分子公司50餘家,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國外業務收入已佔到營業收入的7.05%。

二是投資信息化養殖,進行雲養豬、雲養雞。自2013年年底開始推動以“福達計劃”為代表的信息服務。公司在豬產業上採用的“雲放養”系統到2017年年底已覆蓋養殖戶1900餘戶,覆蓋育肥豬190萬頭。公司在禽產業上採用的“雲禽旺”系統,系統到2017年年底已覆蓋養殖戶超過1萬戶,覆蓋商品雞、鴨超過5億隻。

三是進行多品牌戰略。公司2014年成立新希望六和食品控股有限公司,類似正大集團,進軍食品行業。

四是收購了久久丫和嘉和一品。

為了轉型,走出一片紅海的飼料行業的拖累,公司的投資範圍越來越廣,因此需要籌集更多的資金去操作這些項目。2014年以來,新希望募資超過64億元。

新希望和海大集團殊途不同歸

另一邊,海大集團通過產業升級來轉型:

公司加大了水產飼料的研發,並在蝦苗和魚苗養殖方面實現了突破。2017年,由於環保治理,各地沿海、湖面的網箱養殖面積被壓縮清理,同時因為2016年華中、華東洪水災害影響,導致2017年水產品供應量大幅減少,水產品價格全年都相對較好。2018年2月,農業部發布《2018年漁業漁政工作要點》,提出年底完成劃定水產禁養區、限養區等工作。預計佔水產養殖面積36%的水庫、湖泊養殖將首當其衝。當一部分養殖戶退出這個行業後,魚價就扶搖直上了,而從事魚苗和魚飼料的海大集團對研發的持續投入,即將收穫豐厚的回報。

從股價來看,投資者對二者的轉型做出了投票。可以說,海大集團的轉型“賭”對了路線並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

2018年4月27日,海大集團發佈2018年一季報,業績非常靚麗:營收較上年同期增加32.82%,歸母淨利潤增加73.92%。4月28日,新希望也緊隨其後發佈了一季報:營收較上年同期增加1.32%,歸母淨利潤下降4.93%。

兩家公司選擇不同道路轉型,自然帶來不同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