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負壓力前行,這些與機器對抗的匠人都怎麼樣了?

人們很少做他們相信是對的事,他們做比較方便的事,然後後悔。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一番話,在手工藝行業同樣適用,人們明知道傳統手工藝精美、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智慧,但是為了方便,卻發明了更多能夠替代人工的機器,然後在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困境,又開始後悔。

其實隨著社會進步,生產力進步沒有錯,被髮明出來替代人工的機器也沒有錯,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也並沒有錯。錯的是這個時代懂得匠人的太少,願意去傳承技藝的太少。

揹負壓力前行,這些與機器對抗的匠人都怎麼樣了?

值得欣喜,有越來越多的製片人將目光投向山野鄉間的匠人,用鏡頭去記錄匠人的故事和製作歷程的點點滴滴,這些也給了匠人未來發展、技藝傳承更多的可能性。金道集團十週年呈獻的紀錄片《講究》,就是這樣一部記錄傳統民族工藝及匠人故事的記錄片。

揹負壓力前行,這些與機器對抗的匠人都怎麼樣了?

莆田有一位微雕大師,長相酷似韓寒,也有和韓寒一樣的輟學經歷,但他比韓寒要更加無奈,迫於生計學習雕刻,學習生涯枯燥乏味,但他從中學到了如何保持心態的平穩。後來他帶著自己的作品到福州特藝城尋找伯樂,有一腔熱情,卻因沒有後臺人脈而屢屢受挫,他都堅持下來,併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即便在木雕市場遭受衝擊時,他都扛住了,帶著夢想前行的他終成大師,就連普京都曾端著放大鏡來觀賞他的作品。但在全國最大的木雕集散地莆田,工廠滿是機器雕刻生產的大型件,他的木雕小若微塵,而且雕刻一件作品耗費心力和時間不可計數。他的眼睛已經模糊,頸椎壓迫供血不足頭腦昏昏沉沉,還因為飄揚的粉塵患上鼻炎,但他仍然堅持著微雕,以對抗機器批量生產的木雕產品。與機器對抗的他,在《講究》中要挑戰自己的極限,能否成功呢?

揹負壓力前行,這些與機器對抗的匠人都怎麼樣了?

說起廈門人的古早味,非面線莫屬,這種傳統食物歷史悠久,幾乎貫穿了廈門人的一生。但隨著機制面線進入市場,不少人看到了利潤與商機,機制面線效率是人工的兩倍,而且不需要“看老天爺臉色行事”,不需要再起早貪黑一天忙碌九個小時。大多數人選擇了方便,而金柄村人黃加卻不然,一年330天都在做面線的他已經做了40年,兩個兒子卻不願接下他的衣缽,未來他還能做多少年?誰也不知道。他堅持“手做面線才好吃”,這不變的味道吸引了許多回頭客,甚至還有人驅車百里前來購買。與機器對抗,追著面線跑了四十年的他,在《講究》中將為觀眾揭露面線“好吃”的關鍵。

揹負壓力前行,這些與機器對抗的匠人都怎麼樣了?

揹負壓力前行,這些與機器對抗的匠人都怎麼樣了?

揹負壓力前行,這些與機器對抗的匠人都怎麼樣了?

趨利避害是本能,傾向方便是人性。但總有這些匠人,是與機器對抗的勇士,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與技藝,曾是那個時代最燦爛的明珠,如果不能讓這個時代的人們關注,至少能夠讓技藝在他們手中繼續流傳下去。

畢竟總有一些情感,是機器製品不可能具備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