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沒放好 做什麼都不會好

清舟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註釋】

1 身:古人常將身與心並提互用,此處的身應理解為心。

2 忿懥(zhì):憤怒、憤慨。

3 好樂(yào):喜好希求,也就是喜好還想要的意思。

4 憂患:憂愁患難。

5 視而不見:視是看的動作,見是看到,是看的結果。此句可理解為看了卻沒注意到。

6 聞:聽見。

這一段話的譯文,我們的軟件裡有,大家可以自行查閱。在這裡我們只說三個要點。

心沒放好 做什麼都不會好

首先說心正,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把心放正,或者說端正自己的心。這當然沒有錯。但很容易造成忽略或誤會。因為多數人都會想當然地把端正自己的心只理解為不做壞事。而事實上“心正”或“正心”並不僅限於不做壞事。其中還含有心能正常發揮作用的意思。心的正常作用是什麼?當然就是認知、思考、辨別、決策等。按照《大學》的意思,要想讓自己的心正常地發揮這些作用,就必須消除各種情緒,至少應避免這些情緒的干擾。這顯然是非常正確的。

心沒放好 做什麼都不會好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剛剛稱帝三個月的劉備,便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東吳。說是要為關羽報仇。東吳的南郡太守諸葛瑾,也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託人勸劉備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大意是說:您和關羽更親近呢?還是和漢獻帝更親近呢?荊州和天下哪個更大呢?你應該首先向誰報仇呢?如果認真考慮這中間的得失,是很容易想明白的。諸葛瑾的意思當然是希望劉備以大局為重,不要和東吳鬧翻。就算他有向著東吳的私心,但所說的道理卻是非常正確的,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方針也確實就是這樣的。不知是因為諸葛瑾是東吳的人呢?抑或是其它原因。總之劉備沒有聽進去。最後不但關羽的仇沒報成,張飛也死了,夷陵之戰慘敗,劉備不久也死了。如果劉備能認真照著今天我們所學的這一節去做,又怎麼會有如此慘重的後果呢?如果那樣,或許歷史就要改寫了。

除了情緒干擾之外,注意力是否集中專注,也是決定心是否能正的因素。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我們的心裡正在想一件事情,那麼眼前有人經過也會視而不見。盲人的聽力特別好,聾人的視力特別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心沒放好 做什麼都不會好

我曾經看過古代一本占卜的書,其中以問答的方式討論過一個問題:占卜為什麼能夠準確?作者是這麼回答的:人的精神是世間最靈敏的東西,只要專注於一處,就能感覺和認識到平時被忽視的很多東西,甚至是正常人無法感知的很多東西。因此,通過長期的練習和正確的占卜方法的輔助,人確實是可以預知未來的。相反如果心不在焉,漫不經心,就算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不一定意識到,又哪裡會占卜得準呢?

至於修身必須先正心,這一點非常好理解。如果認識、思考、決策等都出了問題,那麼身體所執行的就都是有問題的指令,這樣想不出錯都難,怎麼還能修養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