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往事之七、之八

軍營往事之七、之八

軍營往事之七、之八

軍營往事之七《鄉音難改》

部隊官兵來自五湖四海,各種鄉音都有,通信兵要求工作中使用普通話,但老鄉見面還是家鄉話。

最難懂的是福建兵,相處五年還是聽不懂他們老鄉之間的私聊內容。我是到哪兒隨哪兒,有次同老鄉通電話忘了轉換鄉音還被其諷剌為粉漿飯攪豆沬(意思是說普通話不標準)。

七十年代部隊為了改善生活,各連積極響應毛主席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力養豬。繁殖季節團生產隊設配種站免費服務,新任飼養員廣東兵不知此項優惠措施,飯時找司務長要錢。連長江蘇人說話好帶把,曰 : “配種要幾巴毛錢!” 湖北兵小陳沒聽懂 : “配一次七八毛錢?還是部隊便宜,我們老家要好幾塊呢!”

雞同鴨講,在場官兵聽得鬨堂大笑。

(本篇素材由李臺長和趙老兵提供,在此鳴謝!)

軍營往事之七、之八

軍營往事之七、之八

軍營往事之八《時間之爭》

1973年以後,極左情況稍有好轉,加上我們也不再是“新兵蛋子”了,便興起了戴手錶之風。

丹東產的便宜二十塊,南京產的物美價廉三十元,上海半鋼六十多,官兵們依自己的經濟條件,許多人買了手錶。我戴著父親用過的蘇聯表,秒針是衛星繞著地球轉,很有特色。連長的羅馬全自動最好,不用上勁兒靠手臂擺動自行走動,讓大家羨慕不已。可惜他為家屬來隊包餃子剁肉餡,用力過大損壞了。

有了手錶,特別愛看時間。某天幾個戰士出公差到司令部搬東西,裝好車後準備出發。沒有表的於天鵬問幾點了?北京兵趙順民的手錶刻度由長短線組成,他看後說:差一刻九點。湖南兵鄧建平的手錶刻度是數字,看了說:不對,是八點四十五!他倆六八年入伍,是當時“一幫一、一對紅”的戰友。這次為戰友聚會寫短文,兩人先後講了這個笑話。

在當時,手錶的意義,不僅是方便掌握時間,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既是新老兵的區分,更反映了每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因為大家的服裝全都一樣啊。

文:義軍、飛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