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多次選在大鐘寺祈雨?北京不為人知的老寺廟(二)


1 在如今的海淀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依然保留著大鐘寺。據日本學者常盤大定記載,“大鐘寺舊名覺生寺,在西直門外。”圖為百年前常盤大定鏡頭下的大鐘寺大殿舊景。

2 大鐘寺建於清雍正十一年,當時被賜名為正覺寺。據《敕建覺生寺碑文》記載,這是由於雍正皇帝“以無覺之覺,覺不生之生,所謂覺生也”,是故為寺廟取名覺生寺,希望借佛寺“振其大覺之道,達夫正覺之旨”。

3 乾隆帝在位期間,曾多次親赴覺生寺祈雨,至乾隆五十二年更下令闢覺生寺為祈雨場所之一,此後祈雨活動一至持續至清末。

4 相傳,雍正皇帝卻在西山偃駕時,乾隆需要立即回宮接位,皇太后從國家的大局出發,又考慮到已在覺生寺許下誓願,於是讓表兄法雲代替乾隆在覺生寺出家。

5 乾隆並未忘記這位替自己出家的法雲和尚。繼位八年後,乾隆應約來到覺生寺,先給華嚴鐘樓寫了“華嚴覺海”四字,再親自來到華嚴鐘前,敲鐘祈雨。

6 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又下令將明永樂初年的一口大鐘移至覺生寺。據常盤大定記載,此鍾“直徑一丈二尺,內外刻彌勒佛號、法華諸品和《楞嚴咒》”。

7 明永樂大鐘得以完好保留,相傳,尾音長達兩分鐘以上,鐘聲最遠能傳15公里-20公里以外。明清以來,因永樂大鐘懸掛京城西郊成為舊京時五大鎮物之一的西方鎮物,成為百姓家喻戶曉的吉祥寶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