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專利隱患將成致命“絆腳石”

文/黃海峰

近日,小米公司準備上市,成了手機制造商中的明星。據稱,小米上市後,要誕生上百個億萬富翁,上千個千萬富翁。而要知道,小米一直宣稱給用戶厚道價格產品的公司。業界不少人看到小米將成功上市,將小米捧上神壇。小米模式,似乎吸引諸多企業家效仿。

小米上市,專利隱患將成致命“絆腳石”

對於消費者而言,小米上市與他們無關。但對投資人和投資市場而言,要上市的小米,是不是一家健康發展的公司,講的“故事”是否站得住腳,未來是否能值現在的約千億美元估值,那就必須擦亮眼睛,仔細分辨。

小米招股書中的“專利訴訟”隱憂

任何一部手機都是無數科技人員智慧結晶,包含數十萬專利,覆蓋通信、設計、材料、功能、設計等諸多領域。對於手機中的專利費率佔比,兩位智能手機訴訟案件律師和一位英特爾高管共同撰寫的一份長達66頁的報告顯示,這些費用會佔手機售價的約1/4。此前魅族也曾對外透露過,一臺售價400美元的智能手機,需要交納120多美元的專利費用!

我們再看小米這家70%多收入來自手機硬件銷售的公司,是怎麼應對專利問題。根據小米招股書,2017年,小米手機部分收入806億元,向外知識產權費用34億元,佔收入比是4.2%。而據估算,按照小米單臺手機的專利費率佔比應為8%-10%。這說明,小米每臺手機少交了4%-6%的專利費,其知識產權訴訟面臨的風險極大。

小米上市,專利隱患將成致命“絆腳石”

其實,小米在其快速發展的幾年中,所涉及的專利糾紛遠遠不止招股書中所提及的這三件案例。2015年12月,一家名為BlueSpike的NPE訴至美國東德州聯邦地區法院馬歇爾分院,指責小米通過Tomtop銷售的智能通信設備涉嫌侵犯其在美國擁有的專利權。而Tomtop.com作為一個跨境電商平臺,是由國內一家名叫深圳通拓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的。

此外,小米在國內還與荷蘭皇家KPN公司有尚未了結的專利糾紛。2018年2月6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就該該案進行了開庭審理,皇家KPN公司已將索賠金額翻倍,從930萬元提高至1860萬元,但尚未宣判。事實上,在本案開庭審理前,小米公司通過管轄權異議、發起專利無效宣告等方式,已經在外圍與皇家KPN公司周旋良久。

專利的隱憂將大大影響小米上市估值

專利的隱憂,將大大影響小米的發展。未來的形勢對小米更加殘酷。一方面,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米除了與愛立信和酷派的專利糾紛外,小米還有多件至關重要的專利糾紛尚未了結。但小米未在招股說明書予以風險提示。

另一方面,小米將面臨更多新的訴訟。以業界的4G標準必用專利為例,除高通外,愛立信、華為、諾基亞、三星等幾十家公司擁有專利,而小米目前只向高通支付了專利費用,專利風險很高。愛立信已經起訴小米,一些廠商近期也有可能發起訴訟。

小米上市,專利隱患將成致命“絆腳石”

但是,如果小米按規則將這些專利費用全部支付的話,將會導致小米的利潤空間大幅度降低,或將讓小米處於虧本狀態。而專利糾紛的集中爆發,將有可能影響小米上市的估值。這將是小米從現在起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既然面臨如此巨大的專利糾紛風險,那麼要上市的小米,是否構建了足夠的“護城河”,以保證未來業務健康發展,且能在海外市場有更多作為。

企業獲得更多高價值專利的基礎,是加大研發投入。但是根據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的研發投入為32億元,僅佔總收入的2.79%。與手機行業領先前三家企業相比,小米的研發投入只佔到這些企業任何一家的百分之幾。顯然,小米在研發上的投入遠遠落後。

而實際也的確如此,小米招股書顯示,2015 年至2017年,小米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5億元、21億元及32億元,同期專利申請開支分別為0.78億元、1.71億元及1.39億元。小米的研發人員共有5515人,其研發團隊由工業設計工程師、電子工程師、機械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軟件工程師及移動應用程序研發人員組成。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2017年小米在營銷上的費用是52億元,超過同年小米在研發上投入的32億元。可見,小米在營銷上願意花更多精力,而在研發投上卻相對很少。這也導致小米多款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甚至在關鍵部件方面得不到優先供貨,常常缺貨。

小米近幾年也並沒有在研發上,進行大量的投入和組建足夠強大的研發團隊。這些都導致小米在面對專利糾紛時顯得無力應對。進一步看,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要知道,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手機行業能不斷創新的關鍵一環。對手機企業而言,專利是立足之本。此前一些企業由於專利方面準備不足,而導致處於市場被動的案例很多。如HTC在輝煌的時候被蘋果專利狙擊,從而走向衰落。

專利戰也此起彼伏。從蘋果戰三星、蘋果戰HTC、高通戰蘋果、三星戰華為等,以專利為武器的世界大戰比比皆是。根據相關統計,僅2009年至2013年年間,蘋果被起訴191次,排在第一位;三星被起訴152次緊隨其後,位列第二。

由此可見,像蘋果、三星這些手機巨頭,在自己擁有大量手機專利的情況下,也面臨著專利糾紛的困擾。而像小米這樣的公司,技術研發投入與巨頭相比少的可憐,在面臨專利糾紛時,並不能在短時間內靠自己的力量解決。

說到此,估計很多投資人想問下雷軍,在專利層面天生瘸腿、且並未將研發作為重中之重的小米,未來又該如何應對諸多專利訴訟挑戰?

觀察:尊重知識產權的科技企業,才值得尊重

在國內,小米現階段面臨酷派的起訴。酷派的專利訴訟,將可能導致更多的國內外企業向小米提起訴訟。小米的出海動作,屢屢碰壁,在法制健全的市場,如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很難進入。

導致這些的深層原因是,小米在專利方面“護甲”薄弱,且不能也不願交專利費(企業目前的商業模式,利潤太低)。所以小米一旦選擇上市,進軍在招股書中提到的廣大海外市場,就會被不少企業用專利狙擊。

隨著中國在專利保護方面法律的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注重研發、注重自家專利的保護,那些竊取他人專利的企業,風險將更大。

因此,投資人要擦亮眼睛,一家勉勉強強上市的所謂創新驅動企業,是否支撐得起千億美元估值,未來是否能健健康康發展,我們從其對專利的尊重上,就能看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