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人人都想脫離苦海!生命的彼岸又在哪裡?

一、生命的彼岸

不論是外部物質世界的爭鬥衝突,還是內心體驗的煩惱痛苦。人們總是在追尋那種永久和平寧靜,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豐盛與富足。但是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總會有江湖,有人的時間裡總會有江湖的衝突。祥和的天國,要麼在遙不可及的思維世界裡,要麼在未來的極樂,或者在書籍故事的“桃花源中”。

經過那麼久、那麼多人的探索和追求,有一個事實還是肯定的,古今中外,這個理想的國度從沒有出現過。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這個理想的國度,被不同的詞語所描述,“真理”,“上帝”,“天國”,“極樂”,“自然”,“大道”。也就是《盲人摸象》語言故事中的那頭“真相之象”。但是正如寓言中所描述的,完整的“真相之象”,從來都沒有被一個人全部的摸著過,這頭象也沒有出現在現實的人類社會之中。

象的局部“摸索體驗”,散落於語言、文化、宗教、故事和理想之中。不錯,就是這個事實,不要期望哪一個學術、宗教、權威、門派、科學,能夠給你展現這個象的全部。

但是我們知道,生命中的種種爭鬥、衝突、痛苦,根本源頭存在於,不同的摸象體驗和彼此觀點的衝突與分歧。世界的、生活的衝突,只不過是內心衝突的外在表現而已。

和諧美好的生命彼岸,不是“多久達到”的時間問題,也不是“在哪裡”的空間問題,首要的問題是,“從哪裡出發去尋找”的方向性問題。

在說到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那個古老智慧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二、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子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淨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老者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原來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人們常常用"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麼?其實這個寓言背後有著更多的生命智慧含義。

故事裡隱含了生活中的多種角色。知道大象全貌真相的“正常視力”的吃瓜群眾;“看不清全貌的”殘疾人,4個盲人;全體的大象,比喻宇宙、自然、生命的 本來真相全體;大象的牙齒、耳朵、腿、尾巴,比喻真相的局部。

故事中還隱含了人們認知生命、評價生命的方法。實實在在的觸摸,主觀自以為是的判斷,以為自己雙眼健全,看清“大象全貌”,比盲人知道得多。

三、我們都是盲人

對於“生命永遠美好和諧”這類“大象”,我們都是盲人。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看清了“大象的全貌”,沾沾自喜,高高在上,權威話說教。

這頭“象”,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形象的東西,不是活生生的大象。我們期望通過眼睛、耳朵以及其他任何的身體感覺方式,是無法觸摸的。唯一的方法,是通過大腦的思維來把握。

人類的思維能力,是被大量封閉的,根據科學的結論,大概90%以上的能力是用不上的。不要迷信某個人、某個權威、某群人已經全知全能。

他們也只不過通過思維,“摸到了”能夠摸到的部分而已。或是“象牙”、“象腿”,或者同時摸到了“牙、腿、耳朵”。權威、先知、專家,可能要比大眾摸到的多一點點。但是都是“象的局部”。對於我們後來要“摸象”的大眾,本質上都是盲人。

“觸摸生命大象”的過程,是長期的過程,不斷增加感知的過程,不要期望觸摸真實的大象那樣,以為摸過了的,摸多了的,就是大象的整體。也許在之前,我們摸到的根本和象無關,也許是羊,也是馬。我們以往“摸象的經驗”,不完整,也許還是錯的。

在觸摸探索“生命之象”的人生故事裡,要拋棄迷信“權威、專家”以及“以往的經驗”。拋棄“迷信”,不是完全拋棄“不用”。對於後來者,聽聽別人的經驗感受,還是很有好處的。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四、“觸摸”是唯一捷徑

要想對大象有實在真實的感受和體驗,顯然觸摸比眼睛看要有用得多。江水暖不暖,只有在水裡的鴨子最先知道。梨子甜不甜,只有自己嘗一口才知道。不要相信賣梨子的人,他可能為了賣出去在騙你,也不要簡單相信朋友,也許他的口味和你不一樣。

以為視力健全,能夠看清大象全貌,就比盲人對大象的感受全面深刻,那是自欺欺人的謊言。

要想看清“生活之象”的全貌,僅僅是遠觀,永遠都是假象和皮毛。只有在生活中去體驗,並進行思考感悟, 才可以“觸摸”到“生活之象”的存在。

在生活的賽道上,沒有裁判,沒有權威,沒有標準,每一個人都是道上的運動員。所以,哪些對生命認知喋喋不休的說教,自以為全知全能的經典, 不過是盲人對自己“摸象體驗”的描述而已,無真實的大象無關,不要期望聽聽盲人的摸象體會和結論,就以為能夠知道大象本身。

“親自去觸摸”永遠是最快捷有用的方式,別人的“體會”,聽聽可以,參考一下可以,都無法代替“親自觸摸”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具體場景和過程中,去實際生活體驗,思考並進行檢驗,才是接觸“生命之象”的科學途徑。

五、“生命之象”不在叢林在心裡

大象是自然界的生命,是真實存在的個體,他就生活在他對生命發源地,自然叢林。所以,要找到這頭像,我們在叢林裡找尋就可以。

“生命之象”,不是人世間的具體存在,是人們的感覺、體驗,是思維觀點,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和行為結果。人類社會不是天生的自然界,是人思維指揮下,行動的結果而已。以個人生活為基點,個人的喜怒哀樂的生活體驗,不過是個人大腦思維的結果。以社會、國家、民族的群體為基點,各種矛盾衝突、戰爭、傷害、對峙,其實就是群體思維的結果。

個人或者是群體,要想解決生活中具體衝突、矛盾和痛苦,要想消除戰爭、暴亂、傷害、貧困、飢餓,要想消除憤怒、貧窮、悲傷,要想找到美麗的“生命之象”,在自然界的叢林裡沒有,在社會的具體生活事件中沒有,只有在“生命之象”的源頭,“人心”之中,“人的大腦思維、觀念、念頭、感覺體驗”等等,這個心靈世界中才可以找到。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六、“生命之象”的“觸摸規則”

自然界中大象,有公認的標準,不會有什麼爭論與分歧。叢林大象,對於我們觀察和觸摸的人來說,是一個是實在的全體,不論我們摸到的、看到的有什麼差異,但是我們知道有一個實在的全象在哪裡,也承認彼此認知的差異,沒有人會愚蠢到標榜自己對象的全知全能。

生命之象的認知,如果根據每一個人的思維和感覺來描述,沒有一個同一的標準做為參考,沒有事先的“叢林之象”本體來讓大家達成一致。用思維的方式,“觸摸”“生命之象”,是局部的,還有可能是錯過的。比如以前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太陽圍繞地球轉”、“人不能飛上天”。如何能夠利用專家學、學者、權威的知識經驗,利用自己的過去經驗,又不被迷惑和誤導,儘可能不偏離“生命之象”的“心靈世界”的真相特點。

有沒有“觸摸生命之象”的標準呢?這個標準是統一的、科學的、不受思維功能侷限的,大家必須公認和遵守的。

這個標準是存在的,就是不能偏離“生命存在”這個事實。舉例來說,如果有人說,“人是不應該存在的”,“腦袋看下來人不會死”,“不是父母生了我,而是我生了父母”,“地球不應存在”,這些“大腦思維的結果”,不論說話的人多麼牛掰,多麼強權,寫了多少經典,都是偏離了“生命之象”的存在和“觸摸路徑”。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一切生命活動,都以宇宙、自然、生命的存在和更美好為基礎。一個人的認知結論,居然要拋棄“存在的基礎”,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

“觸摸生命之象”,在尋找生命彼岸的道路上,我們拋棄了對權威、經驗的依賴,我們必須遵從宇宙的、自然的、生命的基本法則。我們以宇宙、自然。生命存在的一些公理性認知作為前進的基礎,就能夠更好的真正親自“觸摸”這頭“生命之象”了。

比如,在社會中,很多人不知道“孝順”,思想行為顯得很沒有孝心。這個“孝、不孝”是一個思維觀念的標準還是一種“生命必須遵守的公理”呢?

判斷依據在這裡。人的繁衍,是父母生養孩子。得以保持人類的存在。如果孩子不孝順父母,還有誰會生養孩子呢,沒有生養,就沒有種族繁衍,最後導致就是人類的滅亡。所以,“孝順父母”,是一個遵從生命的自然法則,不是社會的“主觀相當然的倫理道德命題”。能夠認識這個“生命法則”的人,不會要求社會來監督約束的。這就是“生命的智慧”,就是“生命之象”的局部。能夠認識到。並做到,就是“親自觸摸到了”“生命之象”。

為什麼生命之中,要放下對金錢的強烈慾望呢?

獲取金錢財富,除了天上掉餡餅,官二代、富二代父母輩的繼承,沒有不勞而獲的。獲取就要付出,更多的獲取,就必須有更大的付出。付出時間、精力、身體、付出內心的安寧祥和,承受內心的衝突有焦慮。過分的外在財富的貪婪和追求,會傷害身體健康,會傷害心理健康。一個能夠傷害個體身體和心理的行為,它在否定“生命的存在”,違背了“生命的存在法則”,所以,從生命智慧的角度,這就是必須要遵從的“生命公理”。

有人不以為然,我就喜歡這樣,你能奈我何?

所謂“宇宙、自然、生命”的“存在性公理”,就是違背這個公理之後,它將受到來自於這些法則的嚴厲懲罰,直到毀滅自己。所以,存在性公理,不需要什麼人類法律、軍隊、監獄、主流意識控制,直接帶來的就是徹底的清除與消滅。這就是最高的權威與規則,不是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國家、一個種族,不是強權暴力、主觀意志等等,這些自以為強大的生命和能力可以抗衡的。

“存在性公理”,是所有生命活動應該遵循的標準,也是生命彼岸探索中,根本依賴的準則。不同的思維觀念、想法、感覺體驗,都應該認同和遵從的基本底線。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七、真相智慧的標準與威力

趨吉避凶,是生命存在的本性。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規則。所以,人們的生存活動中,能夠帶來和諧寧靜美好的,才可以支持提倡和延續。一個人是如此,一群人是如此,一個社會更應該如此。

人們認識自然社會以提升生活質量,這是大家都在經歷的生活內容。但是,面對浩如煙海的各種知識、信息、說教、理論、經驗,我們該注意什麼,相信什麼,選擇什麼,遵照什麼,確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如果抓住這個“生存性公理”,一切一目瞭然。

凡事符合“生存性公理”的信息、知識,都是可以好好對待的東西。經過自己理解和實踐之後的“生存性公理”就是自己的“真相智慧”。言外之意,不是某些想當然的描述,也不是事實的歪曲和錯誤理解。

舉例來說,“從萬丈懸崖上跳到地面,會摔死”。這個事實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不同認識和爭論,同時在每個人內心,不僅僅認同,而且是絕不會去違反和觸碰。這既是“真相智慧”。

關於毒品的認知和戒毒的問題。從生命存在的角度來說,毒品會對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傷害,同時也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傷害。這是“生存性公理”。不管人們是不是承認他,一旦觸碰,結果就是身體、心理的破壞直到毀滅。吸食毒品的人,顯然是愚昧的。這不是從倫理道德上的評判,也不是作為法官對別人的審判。作為一個探索生命智慧的個人,很容易區分和認識,並能夠在生活中自我約束。

關於心靈脩持方式的問題。有人說,需要拋家棄子,躲到廟裡道觀裡去,才好修持。在眾多的方式中,如何去評判衡量,如何自己選擇呢。每一種方式都有很多具體例子,那個才是最符合科學理性的呢?

思考一下,拋家棄子的修行,是符合“生存性公理”的嗎?都說提升心靈是生命中最好的方式,既然如此,人人都提升心靈顯然是好事情。但是人人都拋家棄子,這個社會要不要存在,人類要不要存在。一個心靈提升的方式,最後連人類都無法存在,它可能是科學合理的嗎?

由此,我們能夠看到“離家修行”背後的荒謬邏輯,自然能夠生髮出“真相智慧”。對於自己的心靈方式,也會有更清楚明白的認識和選擇。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八、小結

人的一生,按照傳統的認識,也就是100年左右,能夠過得幸福快樂充實,是很重要的。拋開專家、學者、權威的傳統與說教,親自實踐,活出自己的智慧人生,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遵從宇宙、自然、生命的基本法則,體驗自我真實的生命歷程,揭開深處的生命奧秘,儘可能發掘生命無限潛力,這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追尋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拋棄了權威與經驗,我們還能依靠誰?

閱讀本文,感觸良多,請寫下你的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