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敦煌莫高窟被譽為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這裡保存了自北涼到元代(4—14世紀)綿延一千餘年的石窟藝術,中華、印度、希臘、伊斯蘭等幾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歷代虔誠的僧侶、供養人與匠師團隊為它傾盡心血。漫長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共同作用,形成了這座集壁畫、彩塑、石窟建築於一體的文化藝術殿堂。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時至今日,敦煌仍有四百九十二座石窟保留有壁畫及彩塑,它們集中分佈在敦煌市往東南方向二十五公里,三危山與鳴沙山之間、宕泉河邊一片平整的長一千七百餘米、高三十餘米、坐西朝東的山崖上。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推開第254窟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莊嚴偉岸的交腳佛像,他穩坐在中心塔柱正面的圓券龕下,面朝東方。清晨初升的陽光透過門楣上方的明窗,正好照落在他的身上,也使得整窟前室的光線比其他窟更明亮,而且散發出深邃的藍紫色調。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第254窟建於北魏。洞窟位於莫高窟崖面中層,是莫高窟最早的中心塔柱式洞窟。 洞窟前部為人字披頂,人字披南北兩端模仿漢式傳統木構建築形式,承託有木質斗拱。在東西兩披上浮塑有數條凸起的椽子,椽間飾以手持蓮花、忍冬的天人圖案。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洞窟後部為平頂,中央有方形中心塔柱,連接窟頂和地面。中心柱四面開龕。東向面開一大龕,內塑交腳彌勒佛像,佛兩側原各有脅侍菩薩二身,現南側殘存一身,北側存二身。

龕內火焰紋頭光、身光兩側畫供養菩薩,其下分別畫婆藪仙和鹿頭梵志。龕頂畫飛天。龕楣飾蓮花化生童子,龍形龕梁,兩側塑束帛柱承託。龕上和兩側影塑供養菩薩大多殘損,僅存數身。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中心塔柱南北西三面均開上下兩龕;南北向面上層為闕形龕,內塑交腳彌勒菩薩像;下層為圓拱形龕,內塑禪定佛像。西向面上層為雙樹龕,下層為圓拱龕,塑像均為結跏趺坐的禪定佛。龕外還塑有脅侍菩薩。在上層龕兩側均有影塑菩薩,但都已被燻黑。

中心柱下部即塔柱四面畫有藥叉像。 南北兩壁在前部人字披下各開一闕形龕,內塑交腳彌勒菩薩,洞窟後半部的南北兩壁上端各開四個圓拱形龕,內塑佛說法像及禪定像各兩身,其中南壁四龕中佛像頭部均殘,北壁尚有兩身保存完好。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洞窟四壁最上層繞窟一週畫天宮伎樂,中段畫大量千佛,千佛旁均以榜題標明佛的名號,共計有千佛一千二百三十五身。南北壁的西側與中心柱相對的位置各畫說法圖一鋪。西壁中央畫白衣佛說法圖一鋪。 洞窟前部南北壁中段繪有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南壁前部闕形龕下繪製了降魔變,緊鄰降魔變的西側,繪本生故事畫薩埵捨身飼虎本生。北壁前部闕形龕下繪大幅因緣故事難陀出家因緣,西側繪屍毗王本生故事。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洞窟四壁所繪千佛、說法圖和故事畫的下方,是一條由方格紋、菱形紋等幾何紋樣與變形的蓮花、纏枝忍冬紋等植物紋樣相交而成的一條連續性裝飾帶,在四壁最下層,即裝飾帶下方,畫有數身藥叉像。

洞窟東壁門上方,開有一方形明窗。門與窗的南北側均畫千佛。 洞窟甬道北壁殘存隋代畫說法圖一鋪。

窟內圖像的含義是什麼?它們為何出現在這裡?又描繪了什麼?想向觀眾傳達怎樣的信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碩士學位的陳海濤、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碩士學位的陳琦共同推出了《圖說敦煌二五四窟》一書,希望引導讀者靜靜地、仔細地去欣賞一鋪壁畫,進而可以有序地循著古代畫師的營造方式去觀看同一石窟內的其他兩鋪壁畫,再進而能夠與窟內的其他圖像、塑像結合起來,理解它們的整體意涵和主題。

不用去敦煌,也能全景漫遊莫高窟第254窟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248面全綵內文,還印有385幅高清敦煌壁畫圖片,臨摹線描圖、示意圖。具體分析了窟內壁畫、彩塑所表現的內容和精神內涵,並結合自身的臨摹經驗與體會,向讀者仔細介紹了敦煌藝術富於匠心的造型語言,以及其與同時代華夏美學的呼應聯繫。書中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全景漫遊254窟,並欣賞兩部解構第254窟壁畫故事的動畫短片《捨身飼虎》和《降魔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