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的私慾)回覆到禮,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復禮,普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克己復禮的具體條目。”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看,不合乎禮的不聽,不合乎禮的不說,不合乎禮的不做。”

顏淵說:“我顏回雖然資質愚鈍,願意實踐這句話。

2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如同接見貴賓一樣恭敬謹慎,使喚百姓就像承當重大祭祀一樣嚴肅莊重。自己不願承受的,不要加到別人身上。在諸侯國做官,為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說:“我冉庸雖然資質愚鈍,願意實踐這些話。”

3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對人慈愛。”

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瞭解別人。”

樊遲沒有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惡的人之上,能夠使邪惡的人變為正直的人。”

樊遲退出來,去見子夏,說:“先前我拜見老師,問他什麼是智,老師說:‘選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惡的人之上,能夠使邪惡的人變為正直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這句話的含義多麼深廣啊!舜做了天子,從群眾中選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講仁德的人就疏遠了。湯做了天子,從群眾中選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講仁德的人就疏遠了。”

4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道:“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去實踐它的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別人身上。”

5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假如有一個人能夠廣泛地施惠於民眾,並給有需要的民眾以幫助,怎麼樣?可以說是仁了吧?”孔子說:“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聖了!堯、舜大概還擔憂達不到這種境界呢!所謂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通達。能夠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踐仁的方法了啊。”

6

【原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孔子說:“仁的境界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7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擔當的東西重,而且道路遙遠。把在天下實現仁作為自己必須擔當的責任,不是很沉重嗎?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遙遠嗎?”

8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譯文】孔子說:“有高尚志向和節操的人以及仁義之人,不會貪生而損害仁德,卻會犧牲性命而成全仁德。”

9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處於貧困中,也不可以長久處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實行仁,算計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實行仁能給他帶來好處,他就實行)。”

0

【總結】

所謂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其實就是設身處地地體貼他人。中國的先賢聖人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清晰地表述過“仁”的思想。“仁”就是“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自處的角度來看,孔子所說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禮法的規定。

從處世的角度來看,“仁”就是對他人的關懷,即能夠設身處地地體貼他人。

實行“仁”的方法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實現“仁”的關鍵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實行“仁”的結果:天下歸仁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