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當洛天依和和京劇名家王佩瑜,3月31日央視的文綜節目《經典詠流傳》上同臺獻藝後。

我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倒不是說洛天依唱的那段《明月幾時有》水準如何,而在於洛天依其人,本就不是人,而是一個虛擬偶像。

也有人說應該更精準叫做虛擬歌姬,但偶像這個概念其實涵蓋更大。

這一次,她在央視這個有獨特背景的節目和場地亮相,本身就帶有了一種官方認證的味道。

可以預見的是,至少在未來半年或一年內,虛擬偶像這個風口就將成為輿論的焦點。

只是,生於二次元的虛擬偶像真的能在人世間站穩腳跟嗎?

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虛擬偶像為什麼紅?Ta滿足了一種迫切

世界上最有名的虛擬偶像,叫做初音未來。

她的成名經典,則是一曲翻唱自芬蘭波爾卡舞曲的《甩蔥歌》。

簡單來說,同樣在二次元世界裡的虛擬偶像,比如初音未來、洛天依,與二次元裡的那些經典虛擬形象,如葫蘆娃、變形金剛、美國隊長,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或可以同現實世界(三次元)裡的演員和出演的影視角色一一對應,虛擬偶像近似於真實的人,而虛擬形象則只是影視角色,停留在平面(圖書、熒幕、屏幕)之上,可以由虛擬偶像來進行角色扮演。

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當然,目前似乎還沒有出現過虛擬偶像再出演虛擬形象的事情,畢竟本身就已經夠虛無的了。倒是在許多展現三次元的影視劇、文綜節目和各種舞臺上,頻頻出現了虛擬偶像們的客串身影。

結果很簡單,沒見過虛擬偶像的三次元人群很驚豔;而對虛擬偶像有充分情懷感的二次元粉絲們,則很欣喜。

前者的驚豔,在於原來歌手還可以這樣登場,電子技術模擬出來的電音也可以這樣好聽;後者的欣喜,在於終於不用在二次元的世界裡,和同樣小眾的小夥伴們一起孤芳自賞了,這一次,大家都認識了虛擬偶像,也有了認同感。

換言之,虛擬偶像的紅火,滿足了不同人群的迫切。

對於非二次元人群來說,這種迫切來自於異化,需要在對常規偶像,尤其是當下小鮮肉成風的審美疲勞細啊,有一個破局,顯然,來自二次元的Ta,給出了一個很驚喜、驚豔和讓人驚訝的登場。

至於二次元粉絲,迫切渴望主流社會的認同,虛擬偶像就是他們的一塊敲門磚,沒什麼好說的。

反正,蜘蛛俠、黑貓警長、聖鬥士星矢這些虛擬形象,不管是畫出來,還是演出來,或是真人扮出來,主流社會依然還是當他們有點“小兒科”。

無怪乎,從2011年第一個國內虛擬偶像東方梔子出現,到2017年末合計為26名國產虛擬偶像陣容中,有14個都是2017年突然誕生的。

商機,一個並非為情懷而生的商機,虛擬偶像生育高峰的唯一解釋。

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誰會去追逐這個虛幻的影子?

但這樣的新鮮感,或許僅僅能夠維持幾個季度。

畢竟科技還沒有達到讓人驚豔的快速迭代速度上來。一旦沒有了黑科技的加持,也就很快又會迴歸到二次元粉絲的那種小眾情懷世界中去。

畢竟,哪怕是真實偶像的熱度,往往也只是“年份酒”,又何況看得見、摸不著的虛擬歌姬呢!

真正能夠形成長期黏性的,其實是虛擬偶像的創造物,或者說是過去二次元的虛擬形象所極少形成的一種文化產品——歌曲。

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其實,從2007年第一個虛擬偶像初音未來誕生伊始,整個虛擬偶像界的人設都是偏重於歌手,或者還可以縮小為歌姬。

這不得不提到虛擬偶像的一個主要生成工具——Vocaloid,雅馬哈公司的這一軟件主要功能就是音樂虛擬合成,當然,必須要藉助專用的音源庫。因此,初音未來也好,洛天依也罷,本身真實存在,其實就是一個自具特點的聲音。

接下來,就是P主們根據自己的創意,將虛擬偶像變成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也有一個小問題存在,由於是一個音源庫,所以即使有了一個具體形象設計而出現的洛天依們,本身其實都是沒故事的人。

這使得她們和有過往的真實偶像,以及作為故事人物出現的虛擬形象比起來,更像一個泥娃娃。除了不用考量現實明星的人設崩塌外,也往往除了歌曲以外,其他的所有設定都需要粉絲們自行腦補。

其結果,是這樣的設定,除了有技術的P主們外,粉絲們也可以參與到偶像的人設之中:如用單曲名《世界第一公主殿下》作為暱稱的初音未來;有洛殿、洛神、吃貨大人、世界第一吃貨殿下等多個暱稱的洛天依……

此外,眾多圍繞虛擬偶像展開的粉絲自定義故事,也成為了一種保持黏性的追星方式。當然,這本質上也是二次元粉絲同人文化的一個變種。

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可無論怎麼折騰,已經開始打破二次元壁、進入三次元世界的虛擬偶像們,其主要影響裡,卻還被鎖定在了二次元粉絲身上。

這讓整個國內虛擬偶像陣營,在截止去年年末,只有洛天依一人盈利。

儘管每談起虛擬偶像們,總會有人率先拿出初音未來堪比日本偶像團體AKB48的年收入來論證其前景廣闊。

問題是,哪怕是二次元文化極度盛行的日本,真正特別成功的虛擬偶像,往往也就這一個了。

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讓虛擬偶像活起來,這才是正確姿勢

在《經典詠流傳》上,節目組其實是玩了一個小花樣的。如果直言,則是忽悠了觀眾一把。

在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慫恿洛天依向王佩瑜學唱一段京劇,而虛擬的洛天依和京劇名家王佩瑜之間竟然就此還能展開一段問答互動,且最終現場學唱了4句《空城計》……

這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演出,或者說擁有人工智能且應答如流的虛擬偶像。

但實際上呢,虛擬偶像本身並不是一個人工智能的關聯體,洛天依的應答和現場學藝,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提前錄製、錄音的“偽裝在現場”。

為什麼辣麼多虛擬歌姬,只有初音未來、洛天依賺到錢了?

這樣的玩法,其實在虛擬偶像登臺的那些需要即時現場的演唱會、綜藝節目以及品牌推廣活動上,都有出現過。那麼換個角度思考,本身不具備故事、也缺乏人性,僅僅靠一根電音“聲線”黏住粉絲的虛擬偶像們,如果具有了人工智能又會如何?

這並不是一種隨意的腦洞大開。

從技術端產品入手,利用AI+語音合成引擎的模式來降低用戶的內容生產門檻,是虛擬偶像的人工智能化趨勢。比如東方數智在去年下半年發佈了“人工智能偶像全系平臺”,並由微軟小冰提供技術支持。

這其實是一種場景,類似微軟小冰或iPhone上的Siri智能語音控制功能,恰恰都是以人與人之間交談的社交模式,來完成人機對話的,這也是人工智能的一種實現形式,儘管很多時候還顯得很弱智。但如果通過虛擬偶像進行了具象化呢?

一個24小時隨時可以交流、問詢甚至問路,附帶點歌的虛擬偶像,或許就有了一些意思,當然,如果在算上付費音樂什麼的,或許就前景又開闊了許多。

此外呢?依然是賦予虛擬偶像人性化的內容,只是不一定非要人工智能這種黑科技,還可以通過類似同人作品的方式,來撰寫和“偶像不得不說的故事”、製作有“偶像親自附體”的周邊、挖掘更多“偶像可以從事的職業”,比如演員。

這些,都可以通過官方認證變成正史或野史,然後讓這個任人打扮的“芭比娃娃”,除了唱歌賣藝外,還可以嘗試更多的好玩的現實場景。

要麼死在現實世界裡,要麼和現實世界融合在一起,好好活著。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唱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善良者以歡樂”,才彌足珍貴。

(刊載於《創意世界》雜誌2018年5月“樂道”專欄》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