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遊學詩記」第三回:有我者皆著我色,無我者皆無所屬!

此後歲月,

阿遊便跟著夫子去族內學堂讀書。同窗數十人,有的已經年方十六,也有的只比他大上一兩歲。每日裡,小兒女們在一起書香詩韻相伴,倒也悠閒怡人。

「阿遊學詩記」第三回:有我者皆著我色,無我者皆無所屬!


一日,夫子被族長請去議事,眾小在學堂讀詩。阿遊正讀到王摩詰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夫子恰好返回,問道:“此何景何境?”

阿遊對曰:“此秋晚雨後山居之景,乃閒逸之境。”

夫子微微頷首。

另有一生名無念,站起來對曰:“學生以為此乃秋閒之景,乃無我之境。”

夫子點頭:“然也,景由心生,境由情生,著萬物於有我無我之間,此乃無我之境。”

「阿遊學詩記」第三回:有我者皆著我色,無我者皆無所屬!


阿遊疑惑:“何為無我?”

夫子曰:“欲知無我,須先知有我!有我,凡所思所想所見所描有所屬者,皆為有我。無我,凡所發之境中物我兩忘者,皆為無我。

阿遊發懵:“先生,無我是不是沒有感情?”

夫子嗔之:“何物無情?無情不可言物,凡言物者必輿情,凡無屬者皆無我。

無念追問:“先生,何為所屬?”

夫子微吟:“所屬者,即本位也。吾來問你,一池春水風吹皺,關你何事?”

無念苦臉:“不關我事。”

夫子負手道:“是也!既不關你事,卻又出於你筆端,此乃是以我之視角看萬物,而萬物又不被我所擾,不為我所屬,不因我所亂,此即無我!

又道:“

如‘清風拂山崗’之無擾,如‘明月照大江’之不亂,如‘天地之悠悠’而恆久。貌似無情,卻又情散其中。待去捕捉,卻似鏡花水月。此乃是物我兩忘之境也!

諸生靜聽,若有所悟。

「阿遊學詩記」第三回:有我者皆著我色,無我者皆無所屬!

自古以來,對‘有我無我’解釋的集大成者,王國維也。

前人常以‘空’來形容無我之境,而‘空’又常常和‘禪意’相合,致使今人無以分清何為禪,何為空,何為無我。

無我者,即無所屬也。

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之三十三,曰: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此即主觀詩與客觀詩之所由分也。

「阿遊學詩記」第三回:有我者皆著我色,無我者皆無所屬!


然,有我之境好得,無我之境難尋,如朝雲之瞬忽,如流風之掛耳,只在飄渺間,非大境界、大奇遇者不可得之。

據某所知,頭條諸君中如女詞君李云溪、逹文先生、石爾先生、流觴淺酌月、真情獨鍾老師、壯圖山人、大別山山人等皆可入無我之境。眾友可前往觀之,莫要群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