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第三季来了!看看真实男主角Steve Cohen其人其事

《亿万》第三季来了!看看真实男主角Steve Cohen其人其事

Cohen的人生轨迹

Cohen其实是犹太人性,意思是国王。Cohen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爷爷那一辈很有钱,到了父母有些没落,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多。他是父亲的第三个孩子,母亲的第八个孩子。Cohen在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两个道理:1)对金钱的渴望;2)金融的杠杆性(比如打牌一晚上能赚1000美元,送一天报纸才100美元)。

美国投资大鳄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你出身不需要很富有,但基本上都要很好的学校毕业。名校毕业意味着你很聪明。比如巴菲特和芒格,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一个是哈佛。次贷危机中大赚一把,号称“The greatest trade ever”的John Paulson也是哈佛毕业,甚至全球首富贝索斯创业前也是在华尔街,他是斯坦福毕业。名校是进入华尔街一个重要的门票,所以Cohen也是全美金融排名第一的沃顿毕业。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一份打工的工作是在一家小券商Gruntal的股票自营。其实那个时候股市的有效性不高,这家券商自营主要是做Call和Put的套利。可以说Cohen是为交易而生的,他很快就找到了交易的感觉,成为公司的一台交易机器。这里也多说一句,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你做什么远远比在什么公司工作重要。你在任何券商做自营,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不是一定要从高盛出来就怎么样。长期看,工作性质是最重要的,公司品牌是其次的。

在Gruntal工作了七年后,30岁的Cohen完成了人生第一个里程碑。1985年,他和Gruntal公司达成协议,独自成立了自己的事业部。在他的事业部中,分成比例达到了60%。他能够自己招聘或者解雇交易员。公司老板给了他800到1000万美元的公司自有资金进行交易,并且让他们团队搬到公司23楼一个更大的办公室。在那里,Cohen安装了一个篮球框,来纪念自己的独立。他找了在沃顿最好的朋友 Jay Goldman一起交易,他的弟弟Donald作为他产品的清算人员。他将办公室的空调设在很低温度,以保持自己头脑清醒。这也迫使有些女性员工必须安放一个加热器在身边。

到了33岁的时候,Cohen又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里程碑:离婚。其实第一任太太Patricia也是他在曼哈顿一个酒吧的“艳遇”,对股票完全没兴趣,虽然出生于曼哈顿的艺术世家,但本人其实素质层次并不是很高。真实生活中的Cohen也远远没有电视剧中的Bobby那么有人格魅力。所以到了33岁的时候,Cohen就和老婆离婚了。离婚中其实并没有给老婆那么多的钱,也直接导致了之后他第一任太太和FBI一起合作来调查Cohen。

1992年,Cohen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里程碑,他告诉他手下的交易员们,他准备单干了。一方面,他认为Gruntal的券商牌照带来更多监管,导致他们无法完全自由做交易。另一方面,当然是他希望完全自由的利益分配机制。那一刻,Cohen也就36岁,已经在Gruntal工作了14年。最终,Cohen用2300万美元启动了SAC,其中有1000万来自于他自己的钱。公司最初就有9名员工。当然,2300万美元在1992年已经是一笔巨额的启动资金了,但是和Cohen未来SAC所取得的成就远远无法相提并论。相反,我们也看到许多高盛出来的大交易员,第一个产品就发了10亿美元然后做砸掉的。

Steve Cohen是典型的交易员文化,他绝大部分利润来自5%的交易,所以他一定要在大机会面前下重仓。这一点正好和桥水Dalio不一样。我记得Dalio见面会的时候,有人问他如何看待投资中的一九原则,也就是你90%的收益来自于10%的交易。Dalio笑笑说,我可不是这样的,我70%的交易都是赚钱的。所以Cohen最初的模式还是那种趋势投资交易,和Michael Steinhardt是一样的。三年内,SAC就做到了1亿美元的规模。而且因为SAC交易量巨大,包括高盛,摩根这样的大投行都来和SAC做交易。事实上到最后,SAC成为了整个华尔街支付佣金最大的一家机构。SAC的业绩非常好,导致Cohen有很高的定价权。其他对冲基金只能拿20%的提成,但是SAC可以拿50%的提成。如此高的提成比例,还是有许多客户抢破头想买SAC的产品。因为他们的回报率实在太高了。在创造了巨大的回报后,Cohen还是想节约成本。有一天,Cohen告诉他的交易员,曼哈顿的房租太贵,税收也太高。他们要搬到康州的Stamford,离开GE办公室非常近。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Cohen开始发现他最初给交易员的提成比例,以及奖金太高了。他会解雇那些高薪水的交易员,甚至不给一些交易员发他们应有的奖金。

《亿万》第三季来了!看看真实男主角Steve Cohen其人其事

获得了巨大财富后,Cohen也过着富人应该有的生活。他在长岛尽头的Hampton有一栋别墅,这是对冲基金大佬的标配吧。然后他又通过婚介公司认识了第二任太太,一个来自波多黎各的单身妈妈。可以说层次也不高啊,看看人家索罗斯以前都是约会欧洲的名模。所以这一点也能看出Cohen的情商有多低。不过第二任太太一直没离婚,还和Cohen在康州的格林威治买了1500万美元的豪宅。

在1998到1999年间,SAC达到了一个重要的规模里程碑:10亿美元。在公司成立后,依靠业绩和新销售增长,SAC的规模每年都翻倍。随着规模越来越大,Cohen在投资方法论上也有一些变化。过去的交易策略,在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市场容量已经不足够了。而现在,规模变大之后,股票交易的进进出出越来越难,对价格产生的冲击也在变大。Cohen开始转向价值投资策略,这样市场容量会更大。所以我们发现,做短期交易有明显的容量问题。做做小富即安没问题,但是要做一个很大的事业,可能要转向价值投资,或者基本面交易,这样容量才大。

Steve Cohen有一个特点,就是坐在一个T型交易桌的中间,他能看到身边最牛的交易员下单交易。然后公司内部还有一个系统,叫做天眼,能告诉他所有今天交易员的交易情况。许多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他不是公司的老板嘛,看看员工买卖什么股票有什么不可以的。在美国其实SAC是典型的MOM模式,就是有许多合伙人模式的基金经理,大家都是用这个平台然后有明确的分红。所以有些人不希望Cohen买在他前面,把股价打上去了。

《亿万》第三季来了!看看真实男主角Steve Cohen其人其事

1992年创立以来,公司完成了三级跳。从最初做日内交易的公司,变成一个更加严谨的基本面研究机构,再到今天的赚钱机器。而Cohen最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伟大的投资者,他个人的资产也超过了100亿美元。SAC的停车场总是豪车云集,法拉利,马萨拉蒂。公司的主席Tom每天骑Ducati的摩托车去公司。许多员工周末都坐直升飞机去打高尔夫。公司还有三名按摩人员,帮助交易员放松肌肉。Cohen的办公室有大量名画,那副著名的鲨鱼就是在办公室前面,用来形容Cohen本人。

对于Cohen来说,每一天最稀缺的资源是时间。每天早上他很早起床,先看一下市场。然后在8点前由保镖开着迈巴赫送他到办公室。桌子上已经放着一碗热燕麦等着他。他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在9:30到4点的交易时间以外。每一次他出去旅游,都会多订一个房间。那个房间会安装成他的交易室。每个星期天中午,Cohen会坐在家里的办公室,他的基金经理会一个个打电话进来,分享下周他们最看好的投资建议。每一个电话大约持续5分钟。基金经理会对自己看好的股票给出看好程度的评级,代表他们对于股价反应的确定性。

Cohen有一批帮他做交易执行的交易员,是他的刽子手,因为每天他们都在收割其他人的韭菜。他的刽子手通常的早晨是,Cohen在盘前会关掉按照在他桌子上,拍摄上任何行动的摄像头。然后接几个电话。之后他会告诉交易员,给我做空50万股Nextel。这个交易员会打电话给公司负责融券的交易员:给我融券50万股Nextel。然后这个交易员会再券商打电话,比如Bear Sterns,询价卖空50万股Nextel的价格。Bear Sterns的哥们知道这是来自Cohen的指令。一般他只有两个选择,接掉50万股Nextel的卖空单子,知道他们自己的客户会亏钱,或者拒绝做这笔生意。但是一般他们都会选择前者,然后在他们客户中寻找50万股的买家。之后Cohen的交易员会告诉老板,卖空完成。Cohen会询问,你是不是寻到了最好的价格?然后会说,继续给我放空50万股。这时候Cohen的交易员肯定不能给Bear Sterns再打电话了,他会给另外一家券商打电话,比如摩根。这时候,Nextel的股价就会开始下跌,Bear Sterns和摩根都不知道SAC还在其他券商融券,他们会感到被耍了。而市场收盘后,Nextel可能盈利低于预期,股价大跌。Cohen会从这笔交易赚几百万美元,摩根,Bear Sterns都亏钱。然后SAC的交易员会说,下次在佣金上补偿这些哥们。。。

SAC的内幕交易案件

简单来说,就是Cohen的医药基金经理,印度后裔Mathew Martoma通过GLG的专家资源,发现了一个研发阿兹海默综合症的公司,Elan和Wyeth。Cohen的习惯是,要每个基金经理给他推荐股票,写下目标价和确定性。确定性一栏是1-10分,越高代表着你约确定。Martoma搞定了在这个新药研发委员会的神经学专家Gilman。所以手上能拿到第一手的资料,于是在2008年Cohen重仓了这两家公司。而且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大熊市,这两家公司由于一期和二期测试结果都很好,股价表现坚挺。甚至当时连Cohen的私人助理离职后,都只想买了这两个公司的股票。不过好景不长,马上要到了公司发布第三期结果的大日子。如果测试结果没问题,就能成为一个超级重磅的新药,解决人类医学行业的重大问题。在结果发布前的几周,Martoma去见了Gilman博士,他手里已经有了测试结果的数据PPT。当时看了这个数据后,Martoma马上意识到这个新药仅仅对小部分人群是有效的,如果数据在9天后全市场都知道,股价必然迎来暴跌!

回到纽约,他立刻给Cohen发邮件,告诉他要立即和他通话。Cohen给Martoma回了邮件,让他给Cohen家的号码打电话。9:45分,Martoma和Cohen交谈了20分钟。电话结束后,Martoma给Cohen发了邮件,列出了所有持有Elan和Wyeth的账户,他们总共持有10亿美元的价值。之后,Cohen给他的首席交易员Phillipp Villhauer发了短信,告诉他尽快卖出所有的Elan股票,而且要偷偷的卖。

第二天早上,首席交易员Phillipp很早就来到办公室,准备执行Cohen的卖出指令。Cohen要求他寻找不让人注意的账户卖出,所以没有人会知道SAC在清仓Elan和Wyeth。这种卖出方式是Phillipp在过去12年时间中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而且这两个都是公司的重仓股。他让运营部查看了一下,对方给了两个识别度很低的账户。然后他和备用交易员Doug说,他要离开办公室,让Doug来做今天的交易。但是整个过程,他一直和Doug保持紧密联系。这一天,他们以35美元的平均价格,卖出来150万股。Phillipp给Martoma发了短信,除了他,Steve和自己以外,没人知道这个事情。第二天,Cohen让他再卖150万股。早上8:50分,Phillipp已经以34.97卖掉了150万股,之后9:11分,他们又以34.93卖出了150万股。这时候市场还没开盘呢。开盘后,又以34.91卖出150万股。接下来的9天,Cohen卖掉了1050万股的Elan,另一个交易员也帮他清仓了Wyeth。在卖光之后,Cohen还没结束。他做空了450万股的Elan,价值9.6亿美元。仅仅在一周多的时间内,他的仓位头寸来了180度大转弯。

《亿万》第三季来了!看看真实男主角Steve Cohen其人其事

和检察官的猫鼠游戏

《亿万》中检察官Chuck的原型叫Preet Bharara。Bharara是印度移民,很小的时候,父母为了摆脱贫困把他带到了美国,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儿童诊所。父亲对他和哥哥的家教很严,他们从小在贵族学校长大,每次考试都要求考满分。父亲曾经希望他们两兄弟能成为医生。1986年Preet考入了哈佛,住宿政府和政策关系。之后他去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院,他的老师后来辅佐了布什总统。他毕业后现在南区法院做了五年助理,然后又成为纽约参议院Chuck Schummer的首席法律顾问,最终奥巴马总统提名他成为南区法院的检察官。Bharara和其他检察官的不同在于,他非常高调,甚至有专门的媒体公关部门。就在Raj被逮捕后,他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中,他说了映射经典电影《华尔街》的台词:Greed, sometimes, is not good。Preet Bharara的前任,Rudy Giuliani,曾经负责过80年代垃圾债券大王米尔啃的大案子,而且也当选过纽约市长。Bharara也绝对不愿意输给前任。所以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角色。

《亿万》第三季来了!看看真实男主角Steve Cohen其人其事

最后,让我们期待即将开播的《Billions》(亿万)第三季。这是我看过最经常,最真实的金融行业美剧。当然,里面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男主角Bobby真的太让人喜欢。他的魅力程度当然远远超过了Steve Cohen本人。

点拾最近热门文章:

汇丰晋信丘栋荣:我看好“小”盘股的价值投资逻辑

从快手说起,移动互联网的长尾化来临

彼得·林奇门徒:什么是优秀投资者需要的特质

《亿万》第三季来了!看看真实男主角Steve Cohen其人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