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50亩地能干嘛?摆上40万个这样的“白包袱”,一年下来,妥妥的2万斤干木耳,妥妥的30个家庭当年脱贫!在辽宁宽甸的大川头镇大川头村,地里的这些“白包袱”,让30个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贫困家庭,实现了当年收入翻番,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白包袱”和黑木耳的奇迹,让曾经吃肉都很困难的穷村大川头变成了远近闻名地栽木耳创富基地。


大山深处的50亩地能干嘛?摆上40万个这样的“白包袱”,一年下来,妥妥的2万斤干木耳,妥妥的30个家庭当年脱贫!在辽宁宽甸的大川头镇大川头村,地里的这些“白包袱”,让30个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贫困家庭,实现了当年收入翻番,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白包袱”和黑木耳的奇迹,让曾经吃肉都很困难的穷村大川头变成了远近闻名地栽木耳创富基地。

“白包袱”其实就是地栽木耳菌棒。曾经,从大川头村动辄就会传出扎心的消息:谁谁家的孩子交不上学费了,谁谁家种地买不上种子化肥了......对于这些贫困户,时常有爱心团队来献爱心,却无法从根本上让他们脱贫,直到2013年,地栽木耳落户村里,贫穷二字才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5月23日,正在犁地的男子说,一开始大家伙还是半信半疑,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这里打工。结果第一天就拿到了现钱,有的100,有的将近200,给大伙儿乐得,真的就像小品里说的那样:我王老五从来没见到这么多的钱啊!


地栽木耳生产在农村属于轻体力劳动,甚至适合残疾人。地栽木耳项目上马后,负责人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优先安排低保家庭、建档立卡户和贫困家庭成员就业,其他情况的往后排。首期用工,30个贫困家庭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人都来了。

今年61岁的于凤琴有心脏病,干不了重活,丈夫患有糖尿病并发症,吃药打针经常赊账借钱,春耕时买种子化肥都很困难。2013年,于凤琴来到这里,一年收入1万2,他和丈夫人均收入6000元,远远超出人均收入3600元以下的贫困线。12000元在发达地区可能就是一个白领一个月的工钱,但是在消费水准较低的大川头,尤其是对于凤琴这样的贫困户,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于凤琴说,这些年,我基本上坐着挣钱,不怎么出力。

脱贫只是小目标,致富才是大目标。正在往蒸箱里送木耳菌棒的老张说,我是接班来到这里的。原来干这个活儿的人叫黄贵利,2014年开始打工,去年人家就单干了,3万个菌棒,一年收入就是47000元。你算算老黄在这里挣了多少钱?我的目标也是这个,等钱攒得差不多了,也自己单干。


挣够了钱就单飞,这个基地岂不是培养了一个个竞争对手?技术员胡金娜解释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里像是孵化场,孵化出更多的地栽木耳种植户才是根本,脱贫的目标早就实现了。

大川头村地栽木耳火了!今年,辽宁省有关部门在这里搞了一个示范项目,政府投资的第一期5万个地栽木耳菌棒已经落地,2019年将向大川头镇全镇覆盖,采取政府补贴扶持的办法,全面发展地栽木耳产业。

再过20天,大川头村将迎来今年第一个木耳采摘旺季。在这里打工的农民说,那时候再来看吧,最多五六十人在地里忙活,稍稍有点体力的人都能干,早晨从家走着过来,中午还管一顿饭。技术员胡金娜打了个比方:过年过节吃顿肉那是穷,顿顿吃肉那是脱贫,吃得不想吃了那才叫富——最后这个,就是终极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