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隴上的軒轅故里

【溯源甘肅】隴上的軒轅故里

軒轅黃帝在我國古史系統中被列為“五帝”之首,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關於黃帝的出生地和初居地,歷來說法不一。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甘肅也有軒轅故里。這裡所說的軒轅故里,是指軒轅氏出生或從母親氏族分離出來的地方。關於軒轅氏出生地說法很多,本文只是一種說法。

本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

「溯源甘肃」陇上的轩辕故里

清水軒轅谷

「溯源甘肃」陇上的轩辕故里

軒轅黃帝像

1

軒轅氏族或部落的存在是歷史事實。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黃帝軒轅氏打頭,寫出了中國歷史的首章??《五帝本紀》。但數千年尤其是近代以來,人們對於軒轅黃帝的歷史真實性,如同對伏羲等的認識一樣,總是不清晰,甚至持有懷疑的態度,可對於中國姓氏文化所傳遞的歷史遺傳信息一般是肯定的。

姓和氏的確定分合經歷了一個曲折複雜的過程,宋人鄭樵對此講得十分清楚,他說:夏、商、週三代以前,姓和氏本是兩個概念,男子稱氏,婦女稱姓。氏是分別貴賤的,貴人有氏,賤人只有名而沒有氏。三代以後姓和氏合成了一個概念。五帝以前沒有“帝”這種稱號,國家統治者不以國為號,而只以人的名字為稱號,所謂無懷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等,都是這種叫法。到了神農氏、軒轅氏時代,他們雖然叫炎帝、黃帝,但仍然以名為氏,不以國為稱號。

鄭樵的這段精彩論述,說明在中國姓氏文化史上,有姓氏分而為二、合而為一的演變過程。然而,歷史上絕無有姓氏而沒有相應人群實體的現象。某一人群的存在是姓氏由此產生的前提。據此,黃帝25子,其得姓者14人,為12姓:姬、酉、祁、己、滕、?(zhēn)、任、荀、僖、?、?、依,衍生出來的新姓氏就更多了,很多姓氏至今仍然存在。它們在文獻記載或口頭流傳中沒有其他的來源或出處,均同軒轅氏一脈相承。追本溯源,這不就確切無疑地證實了軒轅氏的歷史存在嗎?反過來說,以上姓氏離開軒轅黃帝,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軒轅氏不僅有姓氏文化在流傳,還有系統的族譜或世系。按照司馬遷《史記》及《史記索隱》的記載,黃帝的兒子有玄囂青陽氏。玄囂生?極,?極生高辛(帝嚳)。高辛生摯及放勳(帝堯)。帝堯生丹朱。玄囂弟昌意。昌意生高陽(顓頊)。高陽生窮蟬。玄囂、昌意為黃帝正妃嫘祖所生。一說玄囂青陽為玄囂、青陽兩人,為次妃方雷氏所生。黃帝諸子留名者還有彤魚氏所生夷鼓、嫫母所生蒼林等。這一譜系也強有力地說明,黃帝是一個歷史人物,而不是神話虛構。

2

軒轅氏出生於今甘肅清水縣。這一觀點,不僅在古代,而且在當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和認同。

關於軒轅故里的傳說很多,甘肅清水縣的證據則更具體、清晰和有力,因而說服力更強。說它具體,是因為“清水說”只強調了軒轅氏出生或從母親氏族分裂出來於今甘肅清水縣,並不認為軒轅氏族的所有活動都發生在這裡。說它清晰有力,是因為這一說法有公信度很高的歷史記載、民間傳說、考古資料和今人研究成果的支撐。

「溯源甘肃」陇上的轩辕故里

軒轅橋

「溯源甘肃」陇上的轩辕故里

清水軒轅黃帝祭祀典禮

《國語》記載說:“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歷代學者一般認為少典是一個部落名或部落首領的稱號。有?氏也是部族的名字。姬、姜為兩條水名,後又演變成姓氏。“成而異德”的“成”,指成長、成功,並不指出生地。少典氏生黃、炎的“生”,古代學者早就將它解釋為“本所生出”,即繁衍出的後裔、子孫的意思,而不是像今人理解的父子關係。這一解釋是十分準確的。

最早說出軒轅黃帝出生地的古書,是西漢學者焦贛的《焦氏易林》。他在該書中多次提到黃帝出生地的事。他說:“黃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意為黃帝出生在伏羲故里。這裡戰火刀兵波及不到,有利於人們居住生活。如果把上文中“伏羲之宇”的“宇”理解為伏羲故里,而清水在遠古時代也屬於伏羲故里範圍內;伏羲出生於成紀,這一說法學界較少爭議,而多認可,這不佐證了與成紀相距只有幾十裡地的清水縣,正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嗎?

晉人皇甫謐(215~283年)的《帝王世紀》已經散佚了。宋朝人李?等編的《太平御覽》所引該書遺文,有一則是對軒轅氏出生地的說法,意思是說,黃帝為有熊氏,他是少典氏的子孫,姓姬,母親名叫附寶。附寶和炎帝母都是有?氏的女兒??有?氏世代與少典氏通婚。當神農氏統治的末年,少典氏又娶了有?氏的女兒附寶。附寶懷孕黃帝之前,遇到祥瑞的天象,她見有強烈的電光繞過北斗樞星,映照大野,感應自身。此後,附寶懷孕,25個月後在壽丘生下了黃帝。黃帝從小在姬水邊長大,便以姬為姓。

《帝王世紀》的另一遺文有壽丘“在魯東門外六里”的說法。但宋以後人多持懷疑態度。究其原因,一種可能是這句話在《帝王世紀》原本中壓根就沒有;另一種可能是即使原書有這樣的說法,宋以後人開始懷疑它的可靠性,多不認同,因此不再引用。這一看法的轉變,源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該書“渭水”下有一段話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城東七十里軒轅谷。皇甫謐雲生壽丘,丘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也。”意為十六國時姚秦的族人、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肅隴西縣東)的姚瞻認為黃帝出生於天水,出生地就在上?城東七十里的軒轅谷。姚瞻是十六國後秦姚氏統治者的同族,其生平事蹟已無可考,大致與酈道元相前後,他同皇甫謐生活的時代相距也不太遠;又皇甫謐是地道的平民書生,姚瞻有割據政權的背景,因此,姚瞻的耳聞可能會比長於學而短於識的皇甫謐更加廣泛、可靠。至少說出了另一種可能連皇甫謐也未曾聽聞的傳說。

酈道元提出軒轅氏的出生地在天水郡上?縣城東70裡。北魏天水郡屬秦州,上?是天水郡的一個縣。據地方誌和一些全國性地理書記載,上?城東偏北清水縣有“軒轅谷”,其資料來源,或許是《水經注》,更有可能是得之於當地的民間傳說。清水的軒轅谷,至今群山環繞,流水潺潺,遺蹟明滅,可仰可攀,是一處極為神秘和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說明清水“軒轅谷”是軒轅氏出生地的傳說,酈道元記述有自,漢魏傳說不虛。

3

文獻和考古資料的缺略,可以由傳說來補充。傳說是文字發明以前人類歷史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傳播形式。即使在今天,關於黃帝氏族發祥於渭水上游、清水一帶的民間傳說,仍然能夠為彌補文獻和考古成果的不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溯源甘肃」陇上的轩辕故里

軒轅祠

在甘肅清水縣,千百年來代代相沿地流傳著軒轅氏出生於清水軒轅谷的動人故事。許多遺蹟,舊貌宛然,歷歷可見,是這裡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如軒轅鎮(今清水縣城),軒轅谷(在今清水縣山門鎮三皇溝村)等。軒轅谷有一條山間小河,叫做軒轅溪。谷中有一座小山,看起來不是十分高峻,但它的名氣極大,就是古籍中常見的軒轅丘。軒轅丘下建有軒轅廟。在今清水上?鄉李崖村?山山腰,還有一孔窯洞,傳說叫做軒轅窯,是軒轅氏母子居住過的地方。這些遺蹟的名稱、故事,都是借民間口碑一代代傳下來的。縣內發現的30多處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又從另一個角度有力地支撐了這些傳說的歷史背景和真實性。

清水縣還流傳著軒轅鼓、舞,其架構、道具、舞姿等都是今人改編創作的,但它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又同軒轅黃帝有著密切的聯繫。

鼓是遠古先民主要的樂器之一。在傳說中人們把鼓的發明歸功於軒轅黃帝。相傳黃帝有個大臣叫常先,有一天,常先在空心樹杈上晾曬牛皮而忘記了收取,牛皮經過長時間的曝曬後收縮,緊緊地裹住了空心樹杈,用手拍,用木棒敲,都能發出強大的咚咚聲,驚走周圍的禽獸。於是,人們受到啟發,就用陶泥、牛皮製作出了樂器陶鼓,後來又製造出了各式的木質牛羊皮鼓,並將它應用到娛樂、慶典、宗教和行軍作戰等場合。

關於軒轅黃帝發明造鼓的故事,還有一個版本的傳說。據《山海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上有野獸,形狀如牛,深青色,無角,只有一隻腳,出入水能颳起風、揚起雨。它的光如日月,聲似雷鳴,名叫夔。黃帝捕到它,用其皮做鼓,用“雷獸”的骨頭敲擊,聲音能傳到五百里以遠,以此威震天下。

清水縣的先民根據這些歷史傳說,編排出了特色鮮明的軒轅鼓舞,代代相傳,不斷改進,現今的“清水軒轅鼓舞”就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它由136個演員、3面大鼓、64名女鼓手、20面平鼓、12面大釙(pō)、4面大鑼、24杆軒轅旗組成。按照編制者的創意,大、中、小三種鼓象徵軒轅黃帝“觀天”“理地”“治民”,天、地、人和諧相處。4面大鑼和12面大釙則寄託著人們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的良好願望。《鼓舞》寓意深刻,陣容龐大,氣勢恢弘,巧妙地將遠古傳說同時代精神風貌相結合,具有強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這也是文化部命名清水縣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原因之一。

“清水軒轅鼓舞”將傳統藝術同現代表演技術糅合起來,繼承吸收了清水民間世代流傳的鼓點韻律和舞蹈語言,通過簡潔明快豪邁奔放的藝術風格和形式,表現了黃帝開國、拓疆、創新、發展,贏得天下統一,萬邦和睦,百姓安樂的歷史文化內涵,寓意深刻,表演精湛,深受群眾喜愛。

由於文字在軒轅時代尚沒有成熟和廣泛應用,也由於金屬冶煉和製造在當時僅僅是開了個頭,因而眼下雖然反映五千年以前中國歷史文化面貌的考古資料相當豐富,可是能夠直接同軒轅黃帝等遠古歷史人物掛鉤的資料卻是極為匱乏。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用歷史學類比的方法,以大地灣、天水師趙村等附近的相關考古資料來推測軒轅黃帝在清水時期的一些經濟文化情景。

軒轅黃帝(氏族)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的足跡遍佈於中國的東西南北。所有軒轅氏活動過的地方都有資格稱作“軒轅故里”。甘肅清水縣只是軒轅氏最早從少典氏族中分離出來,並曾在此地區為其活動場所,它也是軒轅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