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下之至心與至情─董晴野山水畫之超越


無意下之至心與至情─董晴野山水畫之超越​「無意之心乃為至心,無意之情乃為至情。不著意之畫,亦為至情至性之畫,其信然也。友人有謂,餘之畫,實為心眼所障,若息其心,則無籌思境界之苦;若閉其目,則無慮其形色之障;然後以至情至性之筆,隨意塗之,便得意外之意,形外之形,餘頷之;息其心而閉其目,連塗數幀,任意連接,果成異趣,略加修飾,則無盡輝,究落落之概,其縱橫錯落,變化之奇,非籌思苦想之作所能得也。」這是董晴野於2008年6月製作《山水長卷》時所寫下的題跋,當然,此段題跋可視為董晴野一生創作總結。 該題跋內文開展出董晴野人品闊然大氣,是種以恬淡無為作為創作精神為底蘊,任由其潛意識發散出一生文化精義,投射出其人品、才情及情感,因為『至心』,所以得以廓然無聖般地『無意』心理,開展出自由闊度,因為『至情』,所以得以開展出『無意』情感;在董晴野『至心』與『至情』創作心理中,以『無意』為創作過程,隨著水墨的流動,因勢利導,『隨意塗之』,於落墨過程中─不斷以乾/濕、濃/淡、破墨/濃墨展現出董晴野對必然/偶然、模糊/明晰辯證關係,使『至心』與『至情』得以投射,終以『縱橫錯落,變化之奇』境況為總結,並得『異趣』,並認為該山水畫『非籌思苦想之作所能得也』而感到自足與欣慰。 因此,當我們玩味董晴野山水畫之際,可以體悟到以淡墨、濕墨、焦墨為經營主軸,進而以鋪水、設色與墨點間滲化與交融,建構出墨點與墨點間視覺物理現象─近視亂頭粗服,恍惚迷離,但遠觀之,則具鬱鬱蔥蔥之形,草木矇矓其上,故能得山川溫潤渾厚之質,展現出既融洽又分明之沉鬱樸茂美學。 素來傳統水墨畫家沉浸戲墨創作中,所憑借的即是對水墨技法及書寫能力之熟稔,故能意隨興發,抑揚寸心,展現出當下直覺與經驗,從董晴野題跋中可得知董晴野以「胸無成竹」般地信手塗抹,執筆馳騁,脫略形似,於不可言狀之墨痕中,因勢利導,順應為之,有機應變,自成天趣,並除卻『心眼所障』,連結董晴野過往所建基明晰記憶表象,並凝結衍化於意識中,當下融入主觀情愫,以超越感官知,不盲於心,心手縱橫,抒散懷抱,投射出董晴野情感表達之率真自然,與自我實現本性。 綜觀董晴野一生所創作之系列山水畫,均以內在情境為主導,充份揮寫,並摒棄了繁瑣、作意,走上樸素、含蓄,超越感官認知,攫獲精神內蘊,喚起特殊、不可言狀審美體悟,體現了董晴野特有的山水畫美學韻致,其一生成就即建立於此韻致,一時可能為當代人士所難理解,然而透過上述《山水長卷》題跋內文,即可深入體悟董晴野傳統文化底蘊,並豁然理解出董晴野創作心理及過程中之現代意識。 董晴野一生之文化底蘊,使之得以任天水詩書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委員、文史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世界美術聯合會中韓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要職;2006年被授予「中華當代文化名人」榮譽稱號,2009年獲「世界文化藝術最高美學成就獎」,2009年5月獲「共和國1949─2009文化藝術最高榮譽獎」金獎,被授予「共和國傑出功勳文化藝術家」等殊榮。 雖然董晴野並非為一般民眾所知曉,近年來已逐漸受到海峽兩岸書畫界重視,並分別於2010、2011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故宮博物館紫禁城出版社、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及北京大學出版社等機關學校團體分別印製了《1910─2010百年中國書畫》、《1910─2010中國畫精粹上下卷》、《大家範本─董晴野山水卷》、《當代中國畫名家─馮大中、郭怡孮、董晴野、曾曉滸作品賞析》、《當代國畫家名家?6?4畫風─十大國畫》、《畫史名家 當代國畫典藏》、《中國山水大畫家 四大名家》、《當代中國畫名家》等專輯,與許多大師並列於專輯中,證實了董晴野並非只是一介地方型書畫家,其山水畫所開展出來的廓然大氣,必將為更多人所肯定與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