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伊川系列之一——伊水无弦万古琴

  早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伊、洛河流域就已经成为我们先祖们栖息、生活的地方,大禹先后疏通了伊水、洛水、瀍水和涧水,使河洛大地变成了一片肥沃的田野。

  伊水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水。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

  伊水自熊耳东北径鸾川亭北,奸水出奸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奸水,奸水为交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伊水又东北径东亭城南,又屈径其亭东,东北流者也。东北过郭落山,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入于伊。又东北过陆浑县南,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守阙塞是也。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据《水经注·伊水》载:洛阳伊阙左壁上石刻铭文:“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约合10.9米),齐此已下。”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多次调查测量,推算这年伊河的洪水流量达20000立方米每秒。右壁又有石铭云: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伊水出伊阙,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水。

  有道是“江山有色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哗哗的伊河水,伴随着古老的华夏文明奔流了几千年。在人杰地灵的伊河流域,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历史故事。

  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威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春秋时期,晋伐陆浑,请有事于三涂。后有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阶浑之戎于伊川。《水经注·伊水》载:洛阳伊阙右壁又有石铭云: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