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在漢武帝茂陵東約1公里處,有一座外形像“祁連山”的土堆,周圍和上方散落著眾多的石雕,當地人俗稱“石嶺子”。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這裡就被認為是霍去病的墓冢;建國以後,霍去病墓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此墓位於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西側是衛青的墓,東側是金日磾的墓。如今,這裡屬於茂陵博物館的範圍,墓前修建起巨大的水池,臺階直接通往墓冢頂部,上方還有一座“攬勝亭”,可以眺望茂陵的全貌。但是,霍去病墓原本並不是這個樣子!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以後,漢武帝非常悲痛。在《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記載:“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因此,根據“石嶺子”獨特的外觀,大家普遍認為它是模仿“祁連山”而建,並且距離漢武帝陵很近,應該就是霍去病的墓冢。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在南北朝的時候,姚察曾經來到霍去病墓,並且留下這樣的記載道:“冢上有豎石,前者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也。”由此判斷,在霍去病的墓冢上,豎立著各種的巨石;在霍去病墓的前方,對稱分佈著石馬,以及一些石人。

1556年,關中地區發生大地震,影響到霍去病墓石刻,有的被倒置,有的被淹埋。民國時期,這裡只能看到九件石雕,陸續被搬移至兩側的瓦房內。建國以後,這裡又陸續發現五件石雕,以及三塊刻有文字的巨石。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置茂陵文物保管所。隨後,這些石雕被移置於兩側的迴廊和亭子內,逐漸形成今天的景象。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石雕,包括馬踏匈奴、躍馬、臥馬、臥虎、蛙、蟾、短口魚、長口魚、人與熊、臥牛、野豬、臥象、野獸食羊、野人等。

最近幾年,我多次前往霍去病墓。但是,安放石刻的迴廊,一直在維修之中,每次只能看到一部分石刻作品。因此,我將前後兩次拍攝的照片,在這裡一起展示出來,大家才可以看到全貌。

1、馬踏匈奴

這是霍去病墓最著名的石雕,藝術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整件石雕長約1.9米,高約1.7米,石馬昂首站立,長尾拖地。腹下雕有一名匈奴人,手持弓箭和匕首,作仰面掙扎之狀。氣宇軒昂的戰馬,踩踏兇惡的敵人,乃一件具紀念碑性質的作品。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2、躍馬

高約1.5米,長約2.4米,與“馬踏匈奴”相對,位於東側的亭子內。馬的脖子處,弧度與筋肉,緊繃的質感,似乎在調動全身的氣力;貼地面的後蹄,好像富有彈性,積畜著騰空躍起的爆發之勢。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3、臥馬

長約2.6米,寬約1.1米,位於西側迴廊的最南端。整齊的鬃毛,豎起的雙耳,馬頭上仰,右蹄抬起,左蹄扣地,後腿用力。靜中有動,轉戰千里的戰馬,久經沙場的良駒,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4、臥虎

長約2米,寬約0.8米,緊挨著臥馬。通過一塊波浪起伏的不規則石料,把兇猛桀驁的“虎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虎頭、頸與胸連在一起,積蓄力量,一蹴而發。虎尾倒卷於背,虎身上的斑紋,清晰可辨,異常生動。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5、臥牛

長約2.6米,寬約1.6米,高約1.2米,位於東側迴廊的最南端。牛臥於地,身體壯碩,大眼圓睜,回首張望,四肢自然回屈;鼻子、耳朵和嘴巴,線條清晰,五官端正。在牛的背部,好象雕刻有鞍韉和蹬,但是比例非常不協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6、野豬

長約1.6米,寬約0.6米,緊挨著臥牛石雕。雕刻者熟悉野豬的習性,通過一整塊稜面交接的條石,採用嶄鑿的手法,塑造野豬的形象。手掌一樣大的耳朵,緊貼在後背的兩側,雙眼凹陷在臉頰上,長長的嘴巴向外伸出,野性十足。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7、人與熊

長約2.8米,寬約1.7米,高9.6米,安放在西側迴廊的最北端。在一件天然巨石上,根據原有輪廓,稍微加以雕琢,呈現出人與熊搏鬥的狀態。人與熊的五官,熊的胳膊,人的手臂,線條柔和,刻畫清晰。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8、野獸食羊

長約2.7米,寬約2.2米,緊挨著野豬石刻擺放。利用石塊的轉折面,浮雕出一頭兇猛的野獸,正在吞噬一隻小羊,小羊正做最後的掙扎,極具遊牧民族的裝飾風格。但是,也有人認為它表現的是“母牛舔犢”的場景。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9、野人

長約2.1米,寬約1.2米,高約0.9米,安放在東側迴廊的最北端。採用圓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法,先雕刻出石人的整體形象,再在手、眼、鼻處的刻劃上清晰的線條。石人擺著手,仰頭朝天,睜著大眼,咧著嘴巴,露出一排牙齒,頗有畢加索的繪畫風格!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以上九件石雕,一直矗立在霍去病墓前,後來才被安放於迴廊中。1914年,法國藝術家色伽蘭和拉狄格來到霍去病墓,曾經繪製了一幅石雕分佈圖。其中,馬踏匈奴位於墓冢正前方,躍馬緊挨在它的旁邊,後方不遠處是臥牛,臥馬則在墓冢的北面,其他石雕散落著墓冢上方。

10、臥象

長約1.9米,寬約1.1米,高約0.7米,緊挨著野獸食羊石雕。大象長長的鼻子,下垂在左前足上,寥寥數刀,神態生動。自然地勾勒出圓弧狀的耳朵,並且在象頭的部位輕鑿兩刀,描繪出大象的眼睛和腿。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11、蛙

長約2.9米,寬約2.2米,高約0.6米,位於西側迴廊的中部。如果不仔細觀察的話,覺得它就是一塊石頭,原本位於墓頂的小廟旁,作為登上廟臺的墊腳石。在石塊上的一角,刻著一對小小的眼睛和嘴巴,頗具青蛙的神韻。但是,也有人認為它是蝙蝠。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12、蟾

長約1.56米,寬約1.07米,高約0.7米,緊挨著石蛙擺放。選取一塊表面疙裡疙瘩的黑色岩石,只是在眼睛、鼻子、嘴巴、牙齒等處稍加雕琢,一隻活靈活現的蟾蜍,便從石頭中躍然而出。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13、短口魚

長約1.1米,寬約0.4米,高約0.7米,安放在西側迴廊的北部,原本位於墓頂小廟前的空地上。身體呈長方形,頭部微微凸出,眼睛圓睜,嘴巴短小,石雕背部平整,可能是建築的底座。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14、長口魚

長約1.1米,寬約0.4米,高約0.7米,安放在短口魚的旁邊,原本也位於墓頂小廟前的空地上。利用石塊尖銳部分,雕刻出清晰的魚頭,成為一種畫龍點睛的藝術。形態和用途,均與短口魚相似,只是嘴巴略長一些。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1957年11月,陝西省文管會在霍去病墓的頂部和周圍調查之際,陸續發現以上五件石雕,後陳列於墓前的廣場上。除此之外,還發現了三件刻有文字的巨石,如今均陳列在東側迴廊的北部。

15、“左司空”刻石

這樣的刻石,共發現兩件。其中,較大者長約2.3米,寬約2.2米,厚約0.7米,一側陰刻有篆書的“左司空”三字;較小者長約1.2米,寬約1.2米,厚約0.2米,表面邊緣處陰刻有篆書的“左司空”三字。

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記:“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有丞。屬官有……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由此可以推斷,霍去病墓的石雕,應該為左右司空所造。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16、“平原樂陵宿伯牙”刻石

長約2.7、米,寬約1.2米,厚約0.6米,如同一塊巨型的石碑,矗立於東側迴廊之中。兩側齊平,表面平滑,中間下部陰刻有隸書“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等十個字,上面七個字為豎列,末尾三個字為橫讀。

其中,“平原”為漢代設置的平原郡,“樂陵”為平原郡所管轄的樂陵縣,“宿伯牙”和“霍巨孟”很有可能是來自此地工匠的姓名。可惜,由於字跡模糊,已經很難辨識,你能在照片中隱約看到嗎?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著名青年軍事家。三歲從軍,抗擊匈奴,勇冠三軍,被武帝封為“冠軍侯”。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軍追擊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基本消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剛滿二十四歲,霍去病就英年早逝。漢武帝在惋惜之餘,為了表彰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側為霍去病修築了一座形如祁連山的巨大墓冢。霍去病墓的石雕群,乃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史上,早期的代表作和集大成者,為後代陵墓前的石刻打下基礎。

如今,在霍去病墓上,還可以看到大量的巨石,散佈於茂密的樹林之中。或許,依然有漢代石刻,隱藏在墓冢之上,等待我們去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