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是罵不死的,批評只會讓企鵝更強大

寫文章批評一家企業,然後被企業告上法庭的案例屢屢發生。我就曾因說“摩拜是水蛭的命”被其告上法庭,索賠120萬元。

騰訊是罵不死的,批評只會讓企鵝更強大

但是一篇《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卻被騰訊總裁劉熾平親自點評,否認了文章的一些觀點,但也表達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都是批判企業,這待遇差別也太大了。那麼,騰訊如果按照自媒體指點的夢想之路走下去,會怎樣?

騰訊是罵不死的,批評只會讓企鵝更強大

騰訊有沒有夢想我不知道,反正是幫這位自媒體實現了10萬+的夢想。”

一直以來,互聯網公司中,騰訊是被罵最多的企業。除了3Q大戰期間,《計算機世界報》刊發的那篇《狗日的騰訊》被起訴,此後鮮見騰訊起訴任何批判、辱罵自己的媒體或自媒體。

騰訊是罵不死的,批評只會讓企鵝更強大

如劉熾平所言:“可以作為參考和監督”。《弟子規》中曾這樣寫道:“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企業容不下別人批評,企業家容不下別人說不,這樣的企業又何談夢想?

從《狗日的騰訊》到《騰訊沒有夢想》

這篇萬字長文,說實話能讀完的人不會太多。大多數人都被“騰訊沒有夢想”的標題吸引進來。這就像《北大沒有文化》、《馬雲是實業的掘墓人》、《劉強東只會喝奶茶》、《王興滿身匪氣》、《胡瑋煒拋棄了80後》……等文章能火一樣,它們的標題販賣的都是“嫉妒”。

為了深入學習這篇宏文,我逐字逐句閱讀了一遍。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可以概括如下:

“騰訊在投行人士做總裁的領導之下,變成一家投資公司。騰訊做產品的能力差,多數都是靠導流成功的。騰訊的投資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抗阿里巴巴。騰訊不敢像阿里巴巴那樣啟用年輕人,老氣橫秋。騰訊做的社交產品不如阿里巴巴的電商更有護城河,技術研發做的不行。馬化騰管理能力不行,短視,組織架構老化。

這些問題確實值得騰訊管理層認真思考,這也是每一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必然面臨的問題。美國的GE出現過,中國的海爾出現過,華為的任正非每天都在思考華為如何才能逃脫大企業病危機,如何做組織架構的變革。

記得8年前那篇《狗日的騰訊》是罵騰訊抄襲,讓創業者無路可走。今天這篇《騰訊沒有夢想》是批判騰訊不該開放,因為把機會都讓給京東、快手、拼多多、知乎、今日頭條等創業公司。好像騰訊做什麼都是錯的?

騰訊若走自媒體設計的夢想之路,明年就倒閉

企業的衰敗根源並不在於管理失誤,更重要的是“順勢而為”。因為大企業病,就像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逃脫。但企業只要趨勢做對了,就相當於“老樹發新芽”,自然化解掉大企業病的危機。

諾基亞的失敗,本質是沒有跟上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新趨勢。柯達的衰敗,本質是數碼相機幹掉了膠片行業。雅虎則從未有過“護城河”,甚至沒有一位堅定而熱愛自己的企業的CEO。

企業總是在變化中經營的,無法適應變化,就無法長久生存。談騰訊是否有夢想,是否有未來,關鍵看它是否順應趨勢。

2011年,我參加《診斷騰訊》時提出了“騰訊應該開放,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越開放越強大,而那種強大和壟斷是不會被批判的。而且可以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被記入了《X光下看騰訊》一書。

騰訊是罵不死的,批評只會讓企鵝更強大

馬雲稱,商業帝國式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應該堅持平臺生態化發展。只有生態系統裡的企業共同參與發展,大家是利益共同體,才能持久發展。

馬化騰稱,我們真是半條命,我們把另外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了。我們的商業模式就賺一層很薄的,但是很寬廣的利潤,而不會說進入到每一個行業很深。

簡單講,BAT三家都希望在新的時代,成為互聯網的水和電,成為基礎設施的提供者。這一觀點,最早是馬化騰提出來的,接著馬雲又提出阿里巴巴的“賦能”戰略,本質上大同小異。

做“水和電”,而不是繼續打造各種類型的電器。這是BAT三家都形成的共識。把電器的打造工作交給各行各業的專業企業,自己則專注提供“電”。

騰訊是罵不死的,批評只會讓企鵝更強大

在這種新經濟模型之下,“基礎層”的企業就要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用在研究“水和電”上面,這包括金融支付、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同時要保證不與“應用層”的企業爭利,讓“應用層”企業利用“水和電”提供的能量去服務用戶、連接用戶。

我們發現,至今這三家企業都沒能通過企業內部孵化、創新的方式把握住《騰訊沒有夢想》一文中所說的“新機會”。只有騰訊通過投資京東、快手、知乎和拼多多等創業公司搶佔了這少有的新機會。

而且現在騰訊是BAT三家裡,做開放做的最為徹底的,而且馬化騰還一直要求團隊繼續做減法,不與投資的對象爭利,正如《騰訊沒有夢想》一文中說的“騰訊是投資投資最成功的戰略投資者”。

因此,騰訊的戰略方向並沒有錯,就是成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成為生態平臺。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而且順應趨勢可以化解企業衰老、機構臃腫的危機,組織架構也會隨著戰略的改變而改變。

結論:騰訊的夢想到底是什麼?

在深深的社交“護城河”掩護之下,利用社交“護城河”豐沛的“河水”不僅可以澆灌自家的遊戲、廣告,更能澆灌河灘上的桃樹、小麥、梨樹、花生……,這些被澆灌的植物,呈現出百花爭豔、萬木成林、果實累累的鬱鬱蔥蔥。

他們又回饋給騰訊自己花粉、芬芳……,但積少成多,積水成淵,這薄薄的一層利潤,又可匯聚成江河。

這才是騰訊的真正夢想:連接一切,幫助更多企業、個人實現他們的夢想。而騰訊依靠賦能、投資獲得收益,也將成為常態,這正是戰略變革之後的商業模式變革,隨之而來的是遊戲收入佔比降低,其他收入(雲計算、金融支付)佔比大幅提升。

顯然,騰訊成為生態平臺的戰略是十分清晰的,關鍵在於是否能真正的執行到位,能否真正成為“水和電”,這才決定著騰訊的未來。

而若是走了自媒體為其指的夢想之路,估計是騰訊的死路。(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