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影戏的教化作用,由家乡的村名而联想

吴学良

我的家乡是一个叫周各庄的村子,距离家乡几十里之外也有一个村子叫周各庄,从方位上讲,因为我的家乡在南面,所以在当地的县域地图中,家乡的村名被标注为“南周各庄”。标注归标注,不过在我们当地都称呼为“周各庄”。

周各庄,听这个村名,周姓应该是村中的大姓吧。可事实上恰恰相反,村中有张、吴、王、刘、陈、周、丁七个姓氏,共两千来口人,几百户人家,周姓人家不足十户。

传统影戏的教化作用,由家乡的村名而联想

摄影照片/吴学良

据说,周姓人家是村中的坐地户,啥是坐地户?坐地户就是村中的原有住民。为啥在偌大的村子之中坐地户只有区区几户人家?

传说“燕王扫北”的时候,燕王率大军平定北方。时近中午,平叛过后的村中依然可见炊烟袅袅,有人禀报给燕王,说村中还有留存下来的住民。燕王说道:“不必担忧,随他去吧,他们成不了气候!”所以村中留存下来的原有住民,即坐地户,始终是那几户。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提到“燕王扫北”,其实指的是明初,当时坐镇北方的燕王朱棣(即明成祖)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平定北方。“燕王扫北”应该是民间演绎而来的词语,不过“燕王扫北”的故事在我的家乡流传很广,尤其是上些年岁的老人们没有谁不知道!

传统影戏的教化作用,由家乡的村名而联想

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并且还知道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后来才逐渐了解,原来故事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皮影戏(滦州影)而获得的,因为传统皮影长卷便有一出《燕王扫北》,演绎的便是明初燕王扫北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