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每年织500匹布,最小“织女”也已40岁,被称“商河工匠”

  左脚踏下,右脚蹬起,左手扔梭,右手接梭……有节奏的机杼声里,五彩的纺线在李秀凤的手中幻化成图案美丽的老粗布。

她们每年织500匹布,最小“织女”也已40岁,被称“商河工匠”

经过百年的洗礼,这台老织布机在李秀凤的手中依旧“神采焕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古诗流传千年至今不衰,但古代随处可闻的机杼声却几乎被人遗忘殆尽,都市里的人们,很少有人会想起久违的老粗布。

她们每年织500匹布,最小“织女”也已40岁,被称“商河工匠”

大量的复杂纺织工作需要几人同时进行。

“17岁学会的织布,当时还要在生产队干活,清晨上工前、中午头儿、晚上,这些零碎的时间都会用来织布。”李秀凤64岁,她身畔系着红绳的织布机已过百岁。“我姥姥会织,母亲会织,女儿也会织。”自17岁踏上织布机,时光如同手中的飞梭,织就了李秀凤人生中的47年。

李秀凤是济南市商河县人。在这里,家织粗布均出自女工,未成年的女子10岁能纺线,16岁能织布,鸡鸣早起,夜半方眠。勤劳的“织女”每年最多可织500匹布,少的也可以织300尺布。

她们每年织500匹布,最小“织女”也已40岁,被称“商河工匠”

济南安琦工艺土布纺织有限公司里,除了负责人刘越,其余皆为“织女”。她们年龄中,最小的也已40岁。

老粗布的生产工艺看上去很原始,甚至有些简陋,但是它的规程步骤却极为严密精细,首先需要将上等的籽棉加工成棉絮,搓成布吉,而后经过纺线、绕线、牵机、递缯、橦杼、织机等几十道工序才可成布。

她们每年织500匹布,最小“织女”也已40岁,被称“商河工匠”

这把飞梭在李秀凤手中穿梭自如。

上机10分钟,李秀凤的额头上已经开始冒出汗珠。“这是手工活,时间长了,脚也肿,胳膊也疼。”在李秀凤年轻时,周边村村户户的姑娘都会织布,现在,她40岁的女儿还会织,但是15岁的孙女已不愿再学。

她们每年织500匹布,最小“织女”也已40岁,被称“商河工匠”

刘越介绍,商河老粗布制作技艺,是济南市非遗项目。“织女”虽多,但如同李秀凤这样的工艺精湛者少,她们被称为“商河工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