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成都」巴蜀笑星廖健的野心:坐巴蜀以望天下 ​

廖健在国内曲艺界的名气远比不上赵本山、郭德纲、周立波,但在有着上亿人口的川渝一带,作为巴蜀笑星第二代领军人物的廖健,其名气却是如日中天。

看着国内同行大腕们在国内的曲艺界玩得风生水起,偏安西南的廖健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试图与他的同行们将深具地方特色的巴蜀方言曲艺艺术带到全国市场。

「名人与成都」巴蜀笑星廖健的野心:坐巴蜀以望天下  ​

方言艺术走出夔门很难

《中国经营报》:你是巴蜀笑星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巴蜀笑星这些年一直在尝试将巴蜀的曲艺艺术带到全国,可是为什么总是难以获得成功?

廖健:在各类巴蜀曲艺艺术中,巴蜀方言艺术一直是当地最受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基本上巴蜀两地打出了名声的艺人都是在这方面获得成功的。不管是老一辈以川话散打评书驰名的李伯清,还是主演过《傻儿师长》的刘德一,主演过《山城棒棒军》的庞祖云,以及我们这批第二代巴蜀笑星,基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出来的。所以一直以来,大家推广四川曲艺的重心也一直放在将巴蜀方言艺术的对外推广上面。我们一直说要“走出夔门”,但在现实中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

现在以东北方言为表演基础的小沈阳,以及以北京话为表演基础、说相声的郭德纲,都很快红遍全国。但把这样的期望值放在巴蜀方言艺术上可比性是不强的。东北话是普通话的亲兄弟、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妈妈,观众接受和理解起来基本没有难度。四川话虽然也是北方语系,但口音上与普通话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在推广上有着先天的难度。

《中国经营报》:这是否意味着在西南广受欢迎的巴蜀方言艺术在全国市场很难有出头之日,只能偏安一隅?

廖健:其实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整体上还是与普通话比较接近,在推广上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此前,通过影视手段,巴蜀方言艺术也曾经成功突围过,取得过很大的成功。远一点的,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电影《抓壮丁》,近一点的,比如四川方言电视剧《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都曾在各省轮番播放过多次,很受各地观众的欢迎。

虽然巴蜀方言在语言优势上比不上北方的方言,但通过好的形式和好的作品依旧是能够实现巴蜀方言艺术在全国市场的突破的。但这就涉及到一个良好的产品创作体系的问题和管理体制的改善问题。一是现在巴蜀方言作品的创作力量比较薄弱,好本子不多。另外,国家广电总局也禁止地方方言节目上星。电视是目前各类艺术门类最重要的推广平台之一,方言节目上不了星,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地域方言艺术的展现和推广。其实方言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有着它自身的存在价值和魅力。只要有适合的形式和好的作品,应该能获得全国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中国经营报》:作为第二代巴蜀笑星的领军人物,你个人在推广巴蜀曲艺文化上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和尝试?

廖健:刚才我们谈到巴蜀曲艺艺术“走出夔门”。其实,包括我在内的第二代巴蜀笑星都在进行各种努力。现在最传统的方向是通过好作品和好演员,将巴蜀的方言艺术推广出去。我的很多师兄弟和朋友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但是否只有这一个方向呢?我觉得可以再开阔一下思路。最近几个月我在四川卫视开了一档叫《非常开心之健哥的幸福生活》的哑剧短剧栏目,已经连播4个月了。每个周末播出。在全国同时段的同类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四。

广电总局不是不允许方言类节目上星吗?那我做哑剧总没有问题吧。即使是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但是其中也有着浓厚的巴蜀文化气息。在我看来这也是巴蜀文化进行推广的一种方式,而且哑剧有着它独特的优势,由于没有了语言的障碍,它甚至可以是跨越种族和国界的。不管是伟大的卓别林,还是英国的“憨豆先生”,都是用肢体语言给大家带来欢笑。

哑剧在国内的发展比较薄弱,我是很希望通过将具有强烈巴蜀生活气息的元素与哑剧的结合,在这方面做出一个榜样。做不了卓别林,也可以做中国的“憨豆先生”啊。这也是四川地方曲艺“走出夔门”的一个方式。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是僵死的,我们可以不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地尝试才会带来新的生机和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