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遺|中路梆子、晉劇

晉劇又稱中路梆子,流傳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市地區晉劇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相結合的典型,所演劇目涉及到各個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文化生活、政治等社會層面。於2011年人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識遺|中路梆子、晉劇

呼和浩特晉劇在語言上更貼近地方語言的吐字發音。老生演員在發聲、唱腔、吐字等方面表現了高亢激越、粗曠簡潔、樸實無華的特點;花臉的聲音寬厚、唱腔舒展簡潔,既穩健豪爽、又奔放遼闊;生角其演唱風格有的挺拔剛烈、有的柔和抒情;花旦由於受內蒙古風土人情的影響,在發聲、唱腔、吐字等方面形成了既高亢激昂、又婉轉抒情的藝術特色;青衣是晉劇中最注重唱功的行當,特別是大段的亂彈,講究“咬字真、聲調美、嘴巧、扣緊”等特點;丑角採用真假聲結合、滑音、顫音、八度跳進等手法,形成了呼和浩特地區晉劇丑角幽默風趣、滑稽詼諧的演唱風格。

識遺|中路梆子、晉劇

近幾年以來,呼和浩特市晉劇團創作演出了《滿都海》《嘎達梅林》《巴林怒火》《草原烽火》《烏力更》《三娘子》《多松年》等一批新編蒙古族歷史晉劇,運用晉劇豐富的藝術形式,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歷史與生活,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深受蒙漢等各族人民群眾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