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UCA時代,我學到了這些……

VUCA的概念最早是美軍在20世紀90年代,引用來描述冷戰結束後的越發不穩定的、不確定的、複雜、模稜兩可和多邊的世界。後來,“VUCA”被戰略性商業領袖用來描述已成為“新常態”的、混亂的和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在VUCA時代,我學到了這些……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如何應對這個不確定的時代。

首先請你思考一個問題:

10年之後的你會在哪裡生活?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您能夠答得出來嗎?

如果您答不出來,不要緊,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早已不是一個能夠看到未來10年或者20年的時代,它充斥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之前曾看過個訪談說,介紹騰訊作戰略從來只看三年,為什麼呢?

因為三年後的未來沒有人能夠看的清晰。

在VUCA時代,我學到了這些……

實際上,大多數企業都有相同的看法,他們有長遠的願景和使命,但戰略只能落實到近期的1-3年內。因為每過一年,科技、政策、產業、資本等大環境,都可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個時代,巨大的特徵早已不是穩定,而是不確定,最關鍵的能力也不再是預測,而是適應。

那麼,在這個時代,如何才能適應不確定性,最大化自己的適應能力呢?

下面就來和你分享幾點心得:

1逆向思維:思考我不做什麼

有這樣一句話:戰略並不意味著獲得,而是捨棄。意思是我們說戰略規劃,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它是什麼,而是它不是什麼。原因很簡單,做出最好的選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你要思考許多的標準,做出大量的判斷,但拒絕哪些不好的可能性就簡單得多,只要它不符合你的硬性標準就行了。很多時候你面對種種的機會和可能性會陷入困境,難以做出抉擇。這個時候不妨反過來思考,在所有的這些可能性之中,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排除的,這其實也是一種時代性的思維。

在VUCA時代,我學到了這些……

十來年前,我們獲取信息的成本很高,所以關注的是如何獲得我想要的東西。但現在,我們每天接受到的信息、能夠觸及的機會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更需要做的是篩選,也就是如何通過排除無用的東西來實現高度的專注和聚焦。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清晰的判斷噪音並隔絕,是一項最基礎的能力。

2 底層思維:關注不變的東西

目前許多技術、技能,都有可能被替代和淘汰,但那些底層的東西,那些將技術、技能整合、使它們產生意義和價值的東西,是長久不變的。

關注不變的東西,你的競爭力才會更持久。

確定了方向,其他的,就只是手段和方式而已。

在VUCA時代,我學到了這些……

所以,不妨試著去思考:在你的行業裡,在你整個可能域(即由能力、興趣、心智認知等維度構成的範圍裡面)有哪些東西是不會被替代的?有哪些東西是一直需要的?有哪些東西是永遠不變的?

然後,有意識地朝著這些方向去努力。圍繞著它們,去建立起你的競爭優勢和護城河。

這是你防禦不確定性和變革的重要手段。

3概率思維:擁抱可能性

有時候,追求100%的確定和可控,未必是最好的方式,留出一定的空間,製造規則和環境,讓改變自然而然地發生,或許更有價值。

管理學中有相應的理論:很多時候,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不是來源自日常運營,而是源於創新。如何讓創新產生呢?最好的方法,不是成立一個部門去專門推動,去考核KPI,而是創造一個環境,給員工一定的自由和靈活度,讓各種想法碰撞,讓創新自然誕生。

在VUCA時代,我學到了這些……

也就是說:保持90%的可控性,用在確定的日常項目和運營裡;留出10%的空間給可能性,讓它自然萌芽、生長。

無論如何,保持一些額外的東西,擁抱可能性,這樣,才能在變革到來的時候,從中獲益。 4晶體思維:可複用的方法論

過去的時代,我們強調經驗。但未來的不確定時代,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方法論。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經驗關注的是怎麼做,是一整套執行和操作的模式。但方法論聚焦的是怎麼想,是關於思維的體系,它的內在構架是邏輯、流程和視角。

不確定的洪流席捲而來,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也沒有人能完全規避它的衝擊。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體系,迭代思維的操作系統,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讓你無論面對什麼挑戰,都遊刃有餘。

在VUCA時代,我學到了這些……

這是你在不確定的時代中,對抗衝擊和風險的最好武器。

在今天,哪怕再偉大的企業(或個人),也不敢說我能看到10年後的未來。

所以,我們強調的,是演化,適應,轉型,擁抱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