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職場上,光優秀不行,還需要無可替代。

最近和一個HR的朋友聊天,她建議我在下班之後上一些語言課程進修:“如果你做的事別人也做得了,甚至連實習生都能在短時間上手,那麼你的價值會非常低,將分分鐘被替代。

如果把職場者比喻成一件商品,用人單位則是消費者,如果你的“同類商品”(相同技能的人)越多,用人單位在你身上獲得的效用越小,那他為什麼不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實習生?”

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大家都是文案策劃,和你同一個崗位的人都妙筆生花,那麼,你的無可替代能力在哪?

大家都是銷售經理,你的競爭者和你一樣都能言善辯,那麼,你的無可替代能力在哪?

在工作上,你若要想有所成就,你真的要有點不一樣。

成為稀缺

俗話說:飢不擇食。對一個飢餓至極的人來說,一個又硬又冷的白麵饅頭也會被視為第一美味,這一簡單常識被西方經濟學者歸納為“效用理論”。

這一常識也被聰明的商家廣泛地運用於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推廣,小米手機就運用了這種“飢餓營銷”法。

在小米手機二代產生以前,小米CEO雷軍主持了產品發佈會,在會上詳細介紹了小米二代的高端配置和新功能,並公佈了它的低廉價格。之後這段視頻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大大加強了小米品牌的知名度,有效地提升了小米手機的市場地位。

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由於到預售還有一段時間,超高的性價比使得消費者能夠長久保持較強的購買慾望,消費者開始變得飢餓,預售期越臨近,飢餓感越強烈。

“在飽足的人眼中看來,燒雞好比青草。在飢餓的人眼中看來,蘿蔔便是佳餚。”——薩迪

由於小米手機的供應量不足,必須通過定時搶購才可能擁有,更是引發了消費者的關注和搶購熱潮,小米手機也由此獲得巨大成功。

其實這利用的都是產品的稀缺性,如果供過於求,那麼我們就不會想到去搶購了。人才亦是如此,只有稀缺性人才,才會讓人去爭搶。

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一個人是否能夠創造價值,決定其是否值錢;而一個人所擁有的能力是否稀缺,決定其能夠值多少錢。其實創造價值並不難,而讓我們大多人感到鬱悶的是自己明明創造了很大的價值,卻比不上那些創造小价值但屬於稀缺性人才最終獲得的多。

最終的原因是,你雖創造了很大的價值,但諸多人在你這個位子上都可以創造出來,你創造的價值是得益於所在的平臺,離開這個平臺你可能什麼都不是。

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想要讓自己成為稀缺性人才,在職場中不可替代,務必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不斷迭代自己的思想,多看書,多交流,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入一步的思考,這或許也是出路之一。

打造職場壟斷力

在傳統觀念中,壟斷似乎沒有競爭受歡迎。比如,競爭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價格。但對於絕大多數職場人來說,競爭降低了他們的利潤,讓他們很難享受到成長和發展的果實。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競爭忽視了不同個體之間的天賦。比如,你會寫代碼,但銷售部門對於銷售KPI的競爭要求,就會讓這個特長無法發揮。這時,競爭很可能會讓你成為無人賞識的普通員工。

所以你應該充分發揮特長,讓它成為獨一無二的壟斷力。職場壟斷力要求核心技能的水平要比周圍人要好得多,儘量拉開差距。

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當職場壟斷力初步建立時,身邊的同事會有意無意地幫你擴散和宣傳。其他部門的同事也開始對你產生了解和信任,與他們的合作也更順暢。這就是職場壟斷力帶來的傳播效應,壟斷力越強,傳播得就越廣

每個人的精力有限,要做到職場壟斷,就必須在領域內成為第一。因此,你要選擇那些比較小的領域,在一個小領域裡成為第一更容易。

當你成功地佔領一個領域,接下來就要逐步打入其他領域或者部門。比如你已經是公司的PPT高手,此時你可以學習財務、公司管理等,參與公司管理及戰略的制定。

很多人工作能力很強,但是忽略了重要一點:與他人合作。如果觸碰了他人利益的方式是很難建立職場壟斷力的。比如銷售部門接了一個大單子,在面臨技術或者專業上的難題時,你捨棄了團隊力量單獨攻克,雖然自己業績提高了,但從宏觀上看卻遠比合作差得遠,此時你就陷入了競爭的困境,而無法構建自己的職場壟斷力。

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現在網絡上有一句話很火,叫做“我們不一樣”。

所以,我們行走在職場江湖,若沒有一兩個出眾的技能傍身,隨時都有被替代的危險。在組織中,最核心的人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而是那個無可替代的,或者是被替代時花費成本最高的人

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無可替代,你的存在就是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