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砚制作工艺

一方好砚,工艺为上。

宣砚制作历史悠久,选料严格,技艺独特,坚持纯手工雕刻,经过十大工序几十道环节精雕细琢而成,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一)挑石选料

砚雕师经过对砚坯石坯的形状、质地、石品的种类、纹理的走向等仔细观察,心里已有了所要雕刻的题材和构思,这时挑选就更有针对性。

挑选时还需采取水浸、敲击等方法反复检查石坯上有无石筋、石隔、裂缝和多余的棱角,最终挑选出自己满意的石料。

宣砚砚石,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劳动强度大,采石技术要求高,大量开采容易受伤,砚石开采至今仍以手工开采为主,不能以机械代替。在开采砚石中,如看不准石脉,就会浪费好砚材。

石脉(石层)的走向一般是斜向下方,甚至要挖到深层才能找到。因此采石工必须掌握砚石生长的规律,顺其自然,按部就班,从接缝处下凿,尽量保住砚材的完整。

宣砚制作工艺

(砚雕师挑选石材)

(二)构思设计

构思设计是砚台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关键性工序,宣砚的雕刻讲求因石施艺,天然造化,就是说要反复比较和观察石料的形状、质地、颜色、纹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选择好主题。

注意进行构思布局、设计雕刻造型,并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主。这样制出来的砚才能把人工的美和石料天然的美最大限度、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使"顽石"成为艺术品,好的构思设计往往还会使一般的石料在制成砚后提高了档次,甚至可以将有石病的石料“化腐朽为神奇”。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可以用毛笔或记号笔在石料上画出大致的轮廓和图形位置。

宣砚制作工艺

(砚雕师构思设计)

(三)制坯成型

用切割和剔凿的方法对砚石进行初步的加工,这中间要去掉轮廓线外多余的部分,要留下所雕纹饰图案的大体位置,要挖出砚池、砚堂、覆手的基本形状(要留有修改的余地),使设计的意图大致体现,使砚基本成型。

宣砚制作工艺

(切割制坯

(四)细化设计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第二次勾样,即把构思设计更加具体化,用画针在已初步成型的砚坯上准确地勾画出符合设计意图的图样来,其细节特征,各部分的比例和前后层次等都要充分考虑到,为进一步雕刻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经过出坯后,石料的颜色、纹理有时往往会发生变化,这时还要对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动。

精雕细刻:二次勾样后,就进入真正的雕刻阶段,开始叫粗雕,由整体到局部,由大面积到小面积,有简单到复杂,将构思设计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在这个过程中要胆大心细,落刀稳准,力度和快慢都要适宜,这样反复几遍后直到所刻之砚轮廓准确,主体突出、层次分明、线条流畅。

粗刻完成后再进行细雕,对砚进行进一步精细加工,也就是最后的修饰,主要是解决雕刻的细节部分,并对粗加工时遗留的各种不足之处、不满意之处进行最后的休整,直到完美、满意为止。

宣砚制作工艺

(细化设计)

(五)打磨美化

磨光的目的就是使砚作平整匀顺,光洁透澈,更靓丽,所以要认真对待,不能有半点粗心,否则,打磨不光或打磨不到位,反而会使砚受损、失色、功亏一篑。

打磨的原则是先粗后细,即用不同标号的油石和砂纸,从粗到细逐次打磨,先内后外,即先打磨砚池、砚堂和整个砚面,后打磨砚侧和砚底。

先易后难,即先打磨面积大,相对比较平整的地方,后打磨比较小,凹凸不平,雕刻复杂的地方,最后使整个砚作达到顺滑、光洁、柔和和清澈的效果,至此,才真正从石坯变成砚作。

宣砚制作工艺

(打磨美化)

(六)刻铭落款

砚铭是指刻在砚上的文字及图案,也称“砚铭文”,“砚铭书”是一种自由文体,长短各异,诗文皆可,镌刻铭文因人而异,书体不拘一格。早期的砚铭,都是文人墨客用来赞颂砚的,后来才发展为抒怀铭志或纪念意义。

宣砚制作工艺

(落款刻铭)

(七)护砚保养

砚台制成和打磨后,为使其更加光洁,同时要保持砚石的滋润,通常要进行上光保养,也叫做封砚,即以软毛刷蘸少许核桃油涂抹全砚,然后用软布擦拭均匀。

宣砚制作工艺

(砚石保养)

(八)配盒包装

砚作都会配盒,一者用来保护砚免受磕碰损伤,日光暴晒和灰尘侵入;二者精心制作的砚盒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以配佳砚,相互映衬,不仅更好地彰显出砚的美妙,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砚的档次。

宣砚制作工艺

(装盒包装)

(十)建档仿伪

为每一方砚作建立档案,记录编码、规格、材质、制作者等相关内容,配备“身份证”,以确保每方“宣砚”的唯一性和真实性。

宣砚制作工艺

(建档防伪)

宣砚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直仍坚持手工雕琢,这不仅使得每一款宣砚都是孤品,而且为雕刻师发挥技艺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采用什么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视题材和砚形、砚式而定。如要表现刚健豪放的多采取以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要表现精致古朴、细腻含蓄的,则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

细刻和线刻均属“工精艺巧”之“工精”部分。细刻要求雕刻精细,准确,生动;线刻则要线条细腻、流畅,繁而不乱,繁简得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