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在他鄉,常常把故鄉跟飯菜聯繫在一起,在舌尖上回味家鄉。

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洛南酸菜:吃過東北酸菜,品嚐過其他菜餚中的各種酸,都比不上洛南酸菜的味道,洛南酸菜的酸不衝不嗆,很綿很爽,喝一口,全身爽快,渾身舒坦,每個細胞都滿意。如果跟粘稠的玉米糊湯搭配入口,更是錦上添花,酸菜酸味的香和玉米糊湯的香結合在一起,瀰漫在嘴裡和胃裡。如果做成酸菜面,經過酸菜湯沐浴過的手擀麵更加勁道可口,非其他調料可以替代,那種酸味不知不覺就開了胃口,忍不住就會多吃一碗。如果做成酸菜玉米魚魚,無論夏天涼著吃,還是冬天熱著吃,都會讓普通的玉米魚魚身價倍增,那一個個魚魚好像自動往嘴裡胃裡鑽。

洛南酸菜以蘿蔔纓子為原料,很獨特。蘿蔔纓子洗乾淨,切成小段,用開水燙個半熟,然後放在一個大框子裡,通過擠壓,瀝乾淨水,然後放在一口缸裡,壓上一塊石頭,不放任何調料,吃完麵條的麵湯加進去並攪拌,過幾天再加一些麵湯,直到酸味出現。這是小時候,看見母親做酸菜的過程。故鄉的酸菜,為什麼不包裝起來,走向市場呢。

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炒玉米粒:不是炒玉米花,最早直接在鐵鍋裡炒,經常炒的黑乎乎的。後來在鍋底鋪一層沙子,炒出來的玉米粒,是焦黃色,咬起來很脆,滿嘴生香,你可以慢慢的咬,然後細細的嚼,更有香味。說起炒玉米,想起小學一個老師。冬天的清早,我們袖著雙手,飢腸轆轆的等老師上課,老師從教室裡邊的後部的辦公室走出,裹著一團熱氣,臉上很滋潤,嘴裡還在嚼著沒有吃完的好吃的,從我們身邊經過,我們都聞到,老師在吃炒玉米粒。老師站在講臺上開始講課了,還愉快的打著響鼻,蠕動著嘴,我們仰視著老師,嘴裡吞嚥著口水。這時我常想起一個情景:冬天的清早,一頭牛拴在村頭一棵樹下吃料,吃的津津有味,甩動著尾巴,時不時打著響鼻,冒出一團團白色霧氣。因為炒玉米粒的聯想,我至今還記得那個老師的長相和名字。


在外地,我經常在商場尋找炒玉米粒,看見過一種咖啡玉米粒,但趕不上故鄉的好吃,所以母親有時來,就給我帶一點,我就一個人獨自品嚐。

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麻食:跟外地的貓兒面不是一回事,也是故鄉特有的。放上土豆,豆角,煮在一起,盛在碗裡,加上辣椒、醋、香油,格外好吃,特別是麻食湯更好喝,我經常念念不忘麻食湯,常常在電話裡向母親唸叨。


涼拌黃豆芽和涼拌土豆片:黃豆芽和土豆全國各地都有,但其他地方都是炒著吃,我們洛南經常是涼拌。過年就涼拌一盆黃豆芽和一盆土豆片,放在哪,吃飯的時候或者喝酒的時候,立即盛兩盤子端上桌,拿出幾個白瓷杯倒上西鳳秦川,夾一筷子入嘴,那是涼、爽、香、脆,最好的下酒菜!然後一杯烈酒入喉,那個滋味就是美的太聊咋咧。

年三十的臊子面:小時候一年到頭很少吃肉,每年大年三十,家裡就殺一隻自家養的雞,做雞肉臊子面,感覺那個雞的味道無與倫比的香,好像餘香在口數日不絕,讓本來就喜歡吃麵條的我總是盼望每年三十的雞肉臊子面,並且記憶至今,成為回憶老家的一部分。

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大年初一的瘦肉水餃:過年都要吃一頓餃子,母親買來平時不會買的瘦豬肉,切成餃子餡,加上姜、蔥等調料,拌在一起,餃子皮擀成方塊形,爆出來的餃子煮出來,鼓鼓的,硬硬的,就上辣椒醋,很勁道,不油膩,格外香。在外地,每次吃餃子,我都會想起媽媽做的大年初一的那種餃子,妻子在家包的餃子很好,但我心裡還是想念媽媽做的餃子,這一點永遠都不會改變了。

家鄉美食,年輕時覺著香,是因為年輕味蕾豐富而敏感。人到中年,走過了千山萬水,吃過了許多美味佳餚,還是久久回味故鄉的味道,就是一種情,那種情深厚悠長,是一生一世的陪伴。

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冀亞軍,1986年就讀於洛南中學,1992年畢業於西安科技大學,現在工作于山東。我是洛南的遊子,關注家鄉的發展,欣喜的看到洛南文友匯,感受到洛南人的文雅胸懷,感受到那一方天地的美,願故鄉更美更好。

冀亞軍:舌尖上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