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书法造诣

武则天的书法造诣

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帝王,同时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武则天曾经在文字上有过大胆的改革,她增减前人笔划,创造了十九个汉字,被天下广泛用之。她给自己取名的“ 曌”,就是她自己创造的一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名君当世,字义一看即明。印章念“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她就下令改称为“宝”等。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就能领略到她的才气和非凡的智慧。

武则天读过很多的书,精通史籍诗文,在书法上有独到之处。

她受李世民的影响,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当时《兰亭序》的真迹就收藏在皇宫,武则天几乎天天去揣度、研读,还不时临习。是以她深得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武则天不仅继承了二王的神韵,还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擅长“飞白书”和“行草书”。所谓“飞白”就是笔划里有丝丝露白,这种写法难度极大,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当世书法界就评论她的书法说: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书体形似飞白鸟,尤为诡奇精妙,飘飘欲仙;章法森严;字态英迈奇崛,雄健纵横;书风遒劲潇洒,气势恢宏。

武则天曾以“飞白书”把大臣姓名写出来赐给他们,有大臣就上表说:“蒙恩作飞白书,题臣等名字垂赐,跪呈宝贶,仰戴琼文,如批七曜之图,似发五神之检。冠六文而首出,掩八体而孤骞……钟繇竭力而难比,伯英绝筋而不逮。则知乃神乃圣,包众智而同归;多才多艺,总群芳而兼善。”武则天的书法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从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武则天看着层峦叠嶂中巍然耸起的缑山,面对缥缈神仙一样的景色,一时触景生情撰写了一篇碑文,并亲自把它写在石碑上。

碑文明面上记述的是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故事,实则歌颂的是武周盛世。笔其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多用侧锋,尚存一定古雅之气。整篇布局整齐美观,行间距和字间距都非常清晰整齐,反映出很好的大局观和调控能力。

此碑一出,震惊书法界,有不少名家前去观赏,薛稷、钟绍京对此碑更是赞不绝口,薛稷做了碑文上下款,钟绍京在碑后题刻《游仙篇》。

这就是《升仙太子碑》,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武则天的书法造诣

《宣和书谱》评:“后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家藏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书有丈夫气。”

《偃师县志》有载:“后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家藏书迹,摩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书有丈夫气。今观其草法极工,有乌丝方格,尚似章草及皇象书”。

后人也盛赞《升仙太子之碑》的碑文,“语势畅达,气象恢宏,情韵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深谙书法规律和具有非凡的艺术胆识与才气的特点”。

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还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之一。

当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自来妇女亦无此大手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