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如何破解蜜柚產業“成長煩惱”?

大埔如何破解蜜柚产业“成长烦恼”?

近期,大埔縣委書記朱漢東帶隊調研農業農村工作,並召開了全縣農業農村工作推進會。會議針對大埔蜜柚種植規模較大、相對分散、加工流通滯後等問題,提出了建設物流倉儲中心、提升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規劃和建議。

大埔是“中國蜜柚之鄉”,是廣東省最大的蜜柚種植基地,以及中國最大的紅肉蜜柚種植基地。蜜柚已成為大埔農產品的名片,是當地農民增收和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2017年,全縣蜜柚產值9.86億元,佔縣農業總產值30.03%。

大埔縣農業系統黨委副書記郭紹輝表示,要加快建設大埔蜜柚產業化生產示範園區,採取提質量、樹品牌、促扶貧等多項措施,抓好基地化建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力促蜜柚產業和優勢企業抱團發展,爭創綠色高效發展典型和區域產業品牌,以全產業鏈理念推動蜜柚產業提檔升級,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助推大埔振興發展。

提升深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提高蜜柚資源利用率

在遊客服務中心通美實業有限公司蜜柚產品展銷區,柚子休閒零食脆片、柚子露酒、柚子糕點餡料、柚子果凍漿、冰淇淋柚子原漿等柚子深加工系列產品引人注目。據大埔縣通美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傅曼瓊介紹,該公司在市面上流通的柚子深加工產品多達60多種,如柚子精油、生物酵素及柚子護膚系列、藥品原料等,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

“經過深加工,一個柚子的價值能提升30倍以上。”傅曼瓊說。通美實業有限公司2014年進駐大埔,經過多年探索,自主研發與多家院校合作,成為梅州市重點打造品牌和重點金柚深加工科技項目,屬於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創立的“柚通柚美”品牌也是梅州柚類深加工領域的領軍品牌之一。

據大埔縣農業系統黨委副書記郭紹輝介紹,目前,大埔蜜柚主要以2.5—4.0斤左右的生鮮標準果直接銷售。蜜柚種植管理期間,選擇性掛果是控制蜜柚重量的必要環節,全縣一年選果直接造成的殘次果達到1萬噸;即使種植過程進行了選果,大埔蜜柚收穫的蜜柚中依然存在個頭偏小、畸形、風傷、皮色較差的殘次果,約2.5萬噸。

較高比例的殘次果形成了蜜柚產業無效和低端供給,嚴重影響了蜜柚產品的總體質量。規模大、品質優、賣相好的蜜柚價格較高,每斤價格基本保持在1.5—2.5元之間,而管理水平低、賣相差、品質劣的柚子每斤價格不超過1元,甚至丟棄。“這部分殘次果如能深加工處理,不僅能避免資源浪費,還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郭紹輝認為。

柚子的深加工能讓效益最大化,然而,在大埔縣並不是所有蜜柚企業都具備這樣的加工水平。“當地蜜柚種植以農戶經營為主,規模相對較小,且面積分散不連片,管理粗放,整體加工水平相對落後。雖然部分蜜柚企業購置有蜜柚初加工設備,但僅侷限於清洗包裝初加工,精深加工較少,加工工藝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郭紹輝說。

大埔縣興瑞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年正在建設自己的初加工工廠,往年該公司的柚子都得運到福建漳州那邊的蜜柚企業進行加工,加工、物流等成本讓企業經營十分被動,今年這種情況有望改變。

針對蜜柚產業這一現狀,下一步大埔將利用現有的加工廠,擴大、增加生產線,挖掘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加工效能,推動大埔蜜柚產業向精深加工轉變,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同時,積極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產業集聚,形成蜜柚精深加工創新區。

加大品牌建設投資擦亮“中國蜜柚之鄉”招牌

去年,大埔縣興瑞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武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在上海的農批市場展銷時,鄰近他展位的是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的蜜柚企業,打著“平和生產”品牌的蜜柚比他的產品遠遠暢銷得多。

有企業家認為,大埔蜜柚在打造區域品牌方面,有很大的經營空間,這方面還需要政府主導,整合企業資源,提高品牌競爭力。

大埔柚子種植有記載的歷史至今已數百年,目前全縣有農業龍頭企業139家,國家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名牌產品23個,2016年蜜柚被推薦為中歐農產品地理標誌互認產品。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擦亮“中國蜜柚之鄉”的金字招牌,成為政府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為推介宣傳大埔蜜柚,政府已連續6年舉辦了蜜柚名茶節會。為開拓國內市場,政府不斷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參加國內外的各類型農博會和展銷會拉訂單,並在20多個省市設立了柚果直銷點。同時積極開拓國外市場,產品銷往法國、荷蘭、俄羅斯、加拿大、阿聯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進一步提升大埔蜜柚區域品牌影響力,大埔將投入品牌建設推廣資金,對打造地理保護標誌產品進行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宣傳,集中力量統一推銷。

去年中秋前後,大埔的蜜柚銷售火爆,各企業銷售額大大增加,但也同時暴露出蜜柚產業倉儲物流的一些不足。在蜜柚快遞高峰時期,出現了客戶訂單不得不延後期限送達的情況。有些企業接到訂單,但卻不敢保證在約定時間內把貨物送到客戶手中,“這很影響企業的商譽和品牌的推廣。”有企業家說。

大埔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大埔蜜柚倉儲物流建設仍是一塊短板,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合理的佈局,當地規模超過5000平方米的農產品倉儲物流場所較少,影響了蜜柚產品的銷售。”

為破解倉儲物流能力不足這一難題,大埔正積極提高倉儲物流企業的組織化程度,完善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存貨、運輸及粗加工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和流通效率。

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讓蜜柚變身“脫貧果”

今年5月,“華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優質蜜柚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在大埔縣廣東華農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掛牌,這也是大埔蜜柚產業與高校合作打造的首個蜜柚產業示範基地。

藉助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技術和科研後援,“優質蜜柚特色產業基地”將為大埔縣政府和企業提供產業規劃、基地建設以及技術培訓等服務,輻射帶動全縣蜜柚產業的大發展。

近年來,大埔積極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技術合作,開展標準化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等項目建設,積極協助農業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爭取建立院士工作站、蜜柚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引進高科技人才,承接先進、成熟、適用的科技成果,提升大埔農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企業要創新,人才是關鍵。“大埔蜜柚產業目前急需解決的還有人才配備和培養的問題。除引進高素質人才外,大埔蜜柚產業還需培養自己的技術骨幹隊伍。”大埔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每年到蜜柚採摘的季節,我們企業會從福建請專業的技術服務隊過來摘果。”劉國武說,這些技術工人工作效率高,每天勞務費280元,本地的村民更多隻能做噴藥等雜工類的活,一天勞務費是100元。

請一個技術工每月5000元,但本地村民大多沒能達到這個技術水平,所以不得不從外地招工。劉國武說:“這是大埔蜜柚產業發展的短板,培訓本地專業的蜜柚技術工人,既能增加村民的收入,也能促進蜜柚產業的良性發展。”

目前,大埔正把發展蜜柚產業、培訓技術團隊與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為貫徹落實大埔農業產業扶貧工作要求,近來大埔已成立了農業產業扶貧團隊,幫扶全縣57條省定貧困村,每個鎮安排1—2名農藝師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對鎮村貧困戶進行技術指導,每個省定貧困村安排1—2個龍頭企業進行幫扶,由掛扶龍頭企業向貧困村貧困戶提供優質種苗、技術服務等。

據大埔縣萬川千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丘牡香介紹,該企業每年會聘請專家教授和技術人員到村指導蜜柚種植技術,培訓村民300人左右,帶動貧困村民就業,提高村民種植蜜柚的技能。此舉帶動了群眾發展種植蜜柚的積極性,掀起了蜜柚種植熱潮,村民靠蜜柚年均收入3萬餘元。

【來源】南方日報

【通訊員】劉招迎 羅文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