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与我共读《老情人》

谁愿与我共读《老情人》

文/墨念

谁愿与我共读《老情人》

林语堂老人在他金婚之时,将一门胸针送给老态龙钟的结发之妻,上面镌刻着一首流传于西方的诗歌《老情人》,这是林老先生亲自翻译的五言诗:“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林老是福建龙溪人,家境贫寒,与年轻貌美的廖姑娘恋爱时,廖母极力反对,即所谓的门不当户不对。因为当时廖家是厦门鼓浪屿的首富,而林语堂只是一个穷书生。不过他能经常出入廖家,多亏廖家的兄长,因为他们俩是同窗好友。

谁愿与我共读《老情人》

有一次,林语堂在廖家与兄长一起共进午餐,席间他发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在偷偷地看自己,这双眼睛就是姑娘廖翠凤,她因为才学而喜欢上了林语堂。年少不知穷滋味,情爱最重。情爱最重,为谱华章不畏穷。当廖母告诉女儿林家的确很贫寒时,翠凤姑娘满不在乎地回答:“贫穷算得了什么!”

林老夫妇携手走过五十多个春秋,他们的孩子都说:“世上再也找不到两个比爹妈更不相像的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林老先生性格外向,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爱说爱笑。而他的夫人性格内向,拘谨严肃,文静内敛,不苟言笑。虽然性格不合,但没有妨碍他们相濡以沫,白头到老。难怪林语堂老人对婚姻和爱情有如此精深的感悟:“婚姻就像穿鞋,穿得久了,也就合脚了。其实人生中,根本就没有你要找的那个最合适的人,一切都是两个人慢慢地磨合和经营。”这段妙喻就镶嵌在林老漳州的故居里。

谁愿与我共读《老情人》

现实中,多少痴男怨女走着走着就劳燕分飞各奔东西了。仔细追究离婚的原因,一时又没什么好说的,到最后只好美其名曰:“两人性格不合!”这简直拿婚姻当儿戏。如果在工作之余能稍微抽出一点空闲,多读读书,读读如林语堂等大师的作品,丰富自己人生阅历,以《老情人》作为一面镜子,时时照照自己,也照照和自己同甘共苦的那个人,何来那么多的吵吵闹闹,分分离离?

初识林语堂的《老情人》,让我再一次看清了婚姻中的两个人,要想和得来,首先要学会包容,也就是双方都能学会迁就和为对方的性格着想,为此学会自我改变,自我调节,然后都能朝着那个叫做“家”的地方共同努力。那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自己寻觅一生的老情人——爱人!



马献武,笔名墨念。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