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麼多文章都沒有收穫,怎麼才能內化學到的知識

想一想以下這些情況:

雄心壯志地去看書,藉此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堅持一段時間,始終不見效果,不是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就是哪一面都沒記住;

有時候確實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和新的概念,覺得自己的思想充實了很多,可是一遇到問題的時候,卻怎麼也想不到把學到的這些知識運用出來。

如果你都有上面這些問題,那麼說明你的學習方式依然停留在淺層上面。

而想要把學到的東西真正內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你必須經歷過一連串的深度加工過程。只有經過這個過程,我們才能夠把不屬於我們的東西,變成是屬於我們的東西。

這個過程,可以套用一個知識管理的模型說明。

看這麼多文章都沒有收穫,怎麼才能內化學到的知識

DIKW模型

我們學習一樣新的東西,是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

在解釋這個過程如何運作之前,首先引入一個模型,就是DIKW模型。

這個模型,是知識管理領域,被廣泛使用和分析的金字塔體系。

DIKW是由四個英文字母組成,每個字母都是一個英文單詞,對應不同的概念。

D:data,數據;

I:information,信息;

K:knowledge,知識;

W:wisdom,智慧;

這四個部分,由低至高排列,形成一個金字塔的架構,很好的說明了我們如何把一個陌生的材料轉化為我們自身思想一部分的運作流程。

我們從外界接收到數據,然後將其轉化為我們瞭解的信息,再將這些信息變成我們可以學習的知識,最後透過知識的內化,成為我們的智慧。

例如“社交提示”這個概念,我們看到這個詞,並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鬼。

對我們來說,除了認識這些字詞,其他的東西我們一無所知,所以它是一個數據。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進一步學習,瞭解到這個“數據”表達的意義,即語言特徵和非語言特徵所組合起來,能夠在溝通情景當中給我們提供相關背景資料的信息。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概念的意義,也就是已經從數據轉化為信息,那我們怎麼把這個信息變成知識呢?

這時就需要你把這個信息的“前因後果”全部都弄明白。

例如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怎麼透過社交提示提升自己的溝通呢?

我們又如何利用這些提示來更好的調整溝通方式?

哪些情景之下,我們更能掌握這些社交提示呢?

當你明白到這個概念所表述出來內涵和外延,這時你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

至於智慧,就是你已經把這些知識內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了。你幾乎不用刻意,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透過“社交提示”來幫助自己應對溝通的情況,甚至懂得隨機應變去運用它。

當然,從D到W這個過程,遠遠沒有上文那樣做得那麼簡單。其中每個步驟,都會涉及很多操作方法。

看這麼多文章都沒有收穫,怎麼才能內化學到的知識

獲取數據

處於底層,就是data,存在於這個世界的龐大數據,是這個世界事實的反映。這個數據,可以是數字,文字,圖像,符號等等。

這些數據,我們是如何得來的呢?

一般來說,通常有四種方式獲取:

1,通過研究實驗得出;

2,通過系統歸納而統計出來;

3,靠自己閱讀資料獲得;

4,從別人口中得知;

但數據是死的,沒有任何意義。到底這個數據展示出來的數字,對我們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我們並不瞭解。

當你閱讀一部經濟學的著作,其中有很多專有名詞,諸如“非對稱信息”,“平均可變成本”,“基數效用”等,這些名詞如果我們完全不理解他們的含義,我們就很難理解到整部著作的內容。不理解,意味著乾巴巴的數據對我們還沒有起到幫助的作用。

既然沒有一點作用,那這些數據被我們遺忘甚至無法從中學到東西,這就非常正常了。

但是,為了讓數據上升到信息這個步驟,讓其產生價值,被我們所瞭解,我們就需要賦予這個數據某些意義。

加工信息

數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信息才有。

而一個數據被賦予意義的最佳方法,就是加工它,將這個數據放在一個具體情景下去解讀。

所謂具體情景,就是與這個數據相關聯的具體發生情景。

例如,我們每一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意外而導致人員傷亡的事情發生。好像美國那樣,一次槍擊案而導致十幾人死亡。死十幾人,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數字,是一個乾巴巴的數據,沒有任何意義。

然而當我們具體瞭解到,死的這十幾人,分別是什麼人,他們又有哪些故事,在這樣一個具體的情景當中,我們對這些數據就會產生相應的感覺。

好比其中一個因為槍擊而死亡的女生,二十九歲,案發當天準備跟相戀十年的男朋友去登記結婚。原本開開心心的她,化好妝,穿得漂漂亮亮,沒想到還沒見到男朋友,路過案發地點的時候,卻就這樣被槍手殺死了。當然,還有其他死去那些人的故事。

當這個數據被我們放置在一個具體的情景當中進行加工處理,於是就會由此變得人性起來了,擁有了某些意義,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信息。

為什麼我們每天看到這麼多因交通意外而導致死了多少人的新聞,心裡卻沒有任何觸動?

原因就在這裡。

頂多感慨一下又有人死了,然後就繼續忙自己的事情了。可一旦我們把這些死亡人數放置在一個具體的情景中去進行加工解讀,我們就知道死去的這些人,他們的離去讓我們這些陌生人有多麼揪心了。

一個乾枯的數據,遠遠比不上一個具體展示那麼讓人身同感受。這種加工方式,對於我們的說話能力,也同樣是一種非常有用的表述方法。

看這麼多文章都沒有收穫,怎麼才能內化學到的知識

掌握知識

信息是粘附意義而存在,卻未必有用。

而知識,就是經過推理和分析的驗證後,給我們提供實質幫助的價值存在。當你把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信息,對於我們學習知識還遠遠不夠。

例如心理學上有“印象管理”這個知識點,經過了前面兩道工序的加工,現在我們知道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即“為了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而創建積極的自我形象”。但這充其量只是信息,還不是我們的知識。

正所謂還沒被我們掌握的知識,並不算是知識。那我們怎麼去掌握它呢?

不少書籍,對於我們如何學習和掌握知識已經有很多的論述,但無論哪一種方法,都離不開兩種方式:

1,主動構建邏輯框架

2,與實際建立聯繫運用

有些知識點,有時候是非常獨立的,沒有上下文的輔助,我們壓根不知道它們到底有什麼用,甚至連理解都成問題。

為了學習它們,思考是我們介入的第一個步驟。但怎麼思考呢?就是主動構建邏輯框架,把這個獨立的知識點,通過主動尋找與之相關的邏輯體系,從而構建出一個可以讓我們理解的關係網。

而構建邏輯框架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給信息“分解設問”。分解設問,就是將一個信息,一個概念,一段話,圍繞它分解成不同的問題,然後讓自己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找尋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彼此的邏輯關係。

然而,這只是信息,不是知識,因為你還沒有給這個信息分解問題。為了弄清楚這些信息彼此的關係,我們就需要主動構建邏輯框架,多設問,找出得出這個信息的“前因後果”。

當你能夠梳理這個信息背後的邏輯架構,它是怎麼來,又是怎麼跟其他事情產生關聯,通過對比、深挖、分析,我們清楚它的全貌,就好像把一個知識點變成一張知識網一樣,那就可以說,我們已經學會了它。

因為單純的記憶和理解,只能從紙面上掌握知識;而建構邏輯關係網,就是從紙面以外的地方掌握知識。

為什麼一些知識達人能夠從一個點說到另一個點,給人博學多才的感覺,就是因為他把這種知識概念,梳理成一張邏輯網,跟其他知識建立關聯,自然就懂得運用學到的知識擴展到不同的地方運用了。

但是,這只是第一種學習方式,第二種方式,就是主動跟實際聯繫運用。

有些知識我們並不知道前因後果這種邏輯架構,但我們依然掌握到它,原因就是在於我們在實際生活當中運用到它。而這個運用的方法,就是美國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所提出的“刻意練習”。

這個概念就不多做講述了,有興趣的朋友,查閱相關的資料就行。

簡單來說,就是讓知識在一個具體的實際環境當中,重複鍛鍊記憶,直至這種知識成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諸如想把話說好,就不斷重複開口鍛鍊;想把車開好,就不斷重複駕駛鍛鍊。這時候,大腦運用學到的這些知識,就好像我們刷牙那樣自然而然,無需刻意努力也能做好。

運用這兩點學習方式,都需要我們投入足夠的注意力;如果我們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甚至敷衍了事,我們依然無法掌握學到的知識。

至於生成智慧,這個就因人而異了。畢竟一個知識如何轉化為智慧,跟個人的閱歷和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並不是所有信息都值得我們轉化為學習的知識,這時就需要去篩選知識。

看這麼多文章都沒有收穫,怎麼才能內化學到的知識

提煉有效知識

縱然你懂得DIKW,也知道怎麼從D做到W,但這依然稱不是有效的知識。何謂有效知識呢?

就是能夠確切幫助自己和提高自己的知識。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知識焦慮,就是因為我們什麼都想學,卻什麼都學不好。

好像我不是做醫生,就算看書知道“血液透析”這個概念,學會了對我的生活也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既然如此,這種知識就沒必要浪費時間去分解設問。

只有在你需要掌握某個知識點,而不得不去弄懂影響你理解的與之相關聯的知識點時,你才有必要運用DIKW的模型去學習。這是一種有目的、針對性的主題閱讀方法。

否則,一本書有這麼多知識點,並不是每個知識點都值得我們學習,也不一樣對我們有幫助,這時如果全部都運用DIKW模型去掌握知識,這種學習就會變得很低效而浪費時間。

提煉有效知識的重點,就在於你能否識別這些知識對你是否有用。根據這個原則,有效則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短期能夠被有效利用;

2,長期能夠被有效作用;

3,將來能夠被有效使用;

短期有效,指的是你學到的知識,短期內能夠有效給你提供幫助。

例如下個星期就考試,你必須把手頭上的科目知識學好。那麼這些科目知識,就是在這段期間內能被有效利用去應對考試的知識。你想學習時間管理,解決自己工作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也是屬於這類。

長期有效,就是長期對我們潛移默化產生影響的知識。

這種知識,不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很難察覺出來。而且這種知識,有時候是從短期有效知識轉化而來。

例如你學習開車,科目一二三四,就是為了應對考試而學習的短期有效知識。可當你通過這個考試,當中的一些知識或技能,就會長期作用於你的生活,對你產生明顯的影響 ,成為長期有效知識。

將來有效,指的就是現在學習了,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到,但說不定有一天能夠被我們有效使用的知識。

例如學習口才,暫時的你沒有人際關係或者與人溝通方面的需要,這種知識你學習了,也不知道什麼能否使用出來。

所以當你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問一問自己,你學習的知識是屬於哪個層面?

如果你想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短時間內改善自己丟三落四的習慣,那麼你就需要針對這個目標,把與時間管理的方法和概念,利用DIKW模型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全部弄明白。

如果你想提高閱讀能力的質量,能夠在自己長期的閱讀當中產生正面的作用,這時你就針對這個目標,設立好學習的步驟,一步一步掌握不同類型閱讀的知識和方法。

如果你在看書期間,看到一些知識暫時沒用,但或許將來有用,那你就把這些知識摘錄下來,分門別類,建立一個專屬的檔案資料館。

當你能夠做到這樣子,把有效的知識提煉出來,然後透過DIKW模型去逐個擊破學習掌握,那你就能夠真正把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己內在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問三不知那樣,學過了等於沒學。

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