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失衡,什麼因素導致心理問題呢?心理健康狀態分4種?

大學生心理失衡,什麼因素導致心理問題呢?心理健康狀態分4種?

(圖片與本文無關)

以目前現狀來看,大學生心理處於不健康或者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約佔有50%左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焦慮、偏激、強迫、精神分裂”等諸多方面,其主要原因在於大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因沒有及時得到合理的調適和解決,不懂得自我疏導長期的心理積壓引發的精神崩潰最終走向極端行為。

有部分學生身體會出現不良症狀。感覺自己的身體各方面不如以前,注意力總是無法集中,心悸、失眠、多慮等問題也隨之出現,以及飲食作息的不規律,常伴有情緒低落、憂慮等負面心情。這說明最近他的壓力比較大,心理出現了一些問題。

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差,這多體現於獨生子女的群體。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的順利,讓心情舒暢。有的交往會受到挫折,讓人心情鬱悶。一般來說,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困難或不適都是難以避免的問題,這也是人生成長的過程。應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狀態,提高認識,掌握技巧,主動交往,充分實踐,改善交往方法,總結出屬於自己的交往方式,學會如何懂得維護、處理好人際關係。

失戀導致的情緒反應主要體現於痛苦和煩惱,常常會出現自卑、絕望、暴躁,從而產生報復心理等消極心態。失戀的種種不良心裡狀態會嚴重影響身體、心理健康,甚至導致嚴重的問題和後果。應學會自我調整、自我拯救,或者向知心朋友傾述來排解失戀導致的負面情緒的持續積蓄。積極轉移失戀導致的痛苦,把情感的注意力轉移到他人或事物之上,從而緩解失戀導致的痛苦期。

大學生心理失衡,什麼因素導致心理問題呢?心理健康狀態分4種?

(圖片與本文無關)

心理健康狀態分以下幾種:心理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1. 心理健康狀態與非心理健康狀態的區別標準一直是心理學界討論不休的話題,不少國外心理學學者根據自己研究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多種心理健康標準(即: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社會評價三方面分析):

    ① 本人不覺得痛苦 - 即在一個時間段中(一週、一月、一季、一年)快樂的感覺大於痛苦的感覺。

    ② 他人不感覺到異常 - 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於周圍環境格格不如的現象。

    ③ 社會功能良好 - 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己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2. 不良狀態又稱第三狀態,是界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生活事件、身體不良狀況等因素所引起。

    ①時間短暫:持續時間較短,一般一週以內能得到緩解。

    ②損害輕微:對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如: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

    ③能自己調整:大部分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娛樂等)放鬆方式使得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

  3.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發展的過於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

    ① 不協調性: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兒童出現成人行為、對外界刺激反應方式異常)

    ②針對性: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有強烈的心理反應,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③損害較大: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校或幾項社會功能。(如: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懼、不能正常使用刀具。性心理障礙,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④需求助於心理醫生: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的,心理醫生指導是必須的。

  4.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失調的外在表現。

    ①強烈的心理反應: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銳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的自卑及痛苦感。缺乏經歷、情緒低落成憂鬱、緊張焦慮、行為失常、意志減退等。

    ②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於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制人體各個系統功能的失調。

    ③損害大:患者不能或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鬆、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裡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