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日照拥有悠久的历史,牛津大学出版的《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日照两城,是亚洲最早的城市。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

夏、商时期,日照属东夷。《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史记》亦说他是东海上人。《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

西周到战国前期,地属莒国。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赵王勾践灭吴,徙都琅邪,地归越国。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灭莒,以莒为邑,又属楚国,后属齐国。公元前284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伐齐,入齐都临淄。齐王奔莒,莒人立齐王子法章为襄王。公元前270年,齐将田单破燕军,尽复齐失地,迎齐襄王回临淄。地仍属齐。公元前255年,楚又北侵,取鲁,封鲁君于莒,地为楚国所占。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地归秦国。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日照地为莒县东境,属琅琊郡。

西汉时,始置海曲县,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西汉元帝时,封城阳荒王子光为昆山侯。日照之西半境(今五莲县)属昆山侯国。东汉时,废昆山国,海曲更名为西海县。

三国魏时,废西海县,并入莒,属青州刺史部城阳郡。

西晋初年,沿魏制。

宋明帝失淮北,随莒县归北魏南青州东莞郡。公元529年置梁乡县,故址今东港区两城镇,属胶州东武郡。

北周改南青州为莒州,郡县仍旧。

隋代,日照地属琅琊郡莒县。

唐代,日照地随莒县改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五代因之。

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密州。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仍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有“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后日照镇划入胶西县,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属之。

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镇为县,仍名日照,属益都府莒州,县治于今日照城。

元代,日照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莒州。

明初,日照属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洪武年间,为防倭冠,于县之南境置安东卫。

清初,沿明制。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莒为直隶州。1734年置沂州府,降莒州为散州,入沂州府,日照亦归属沂州府。1742年(乾隆七年)裁安东卫并入日照县,置安东卫巡检司。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1913年2月,日照划入胶东道。1925年冬,改属琅琊道。1928年撤道制直属山东。1936年2月,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照县政府仍隶属该公署。1940年3月16日,中共领导下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1月,隶属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后四县联合办事处改为滨海各县行政联合办事处。1941年8月,日照隶属滨海专区。1944年6月隶属滨海区滨中行署(三行署)。1945年4月,滨海专员公署改为行政公署。1946年7月,滨海行政公署改为滨海行政专员公署,日照隶属该署。1948年8月,日照隶属鲁中南行政区行政公署第六专署(次年7月改称滨海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日照划归沂水专区。1953年8月,又归胶州专区。1956年5月,改属临沂专区。1984年4月,临沂行署石臼港办事处建立。

1985年3月22日,撤销日照县和石臼办事处改为县级日照市,仍隶属临沂地区,5月正式办公。

1989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1月5日对外正式办公。

1992年12月7日,日照市设区带县,将原属临沂地区的莒县和潍坊市的五莲县划归日照市,同时成立东港区。

1993年5月29日,设立岚山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2004年,岚山办事处撤销,成立岚山区。

1993年8月20日,成立日照开发区,2002年2月更名为日照经济开发区;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1995年9月12日,山东省政府批复设立山海天旅游度假区。

2011年12月,日照市委、市政府设立日照国际海洋城工委、管委,作为行使市级管理权限的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并将涛雒镇整建制划归日照国际海洋城管理;同时设立日照国际海洋城投资公司,开展海洋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

日照各个区县名字的由来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日照市及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义

公元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置日照镇,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设日照县。1985年,设县级日照市,1989年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设区带县。 

关于日照,曾有人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上联“日照日照日日照日照”,是这样读的:“日—照—日照—日日—照—日照”,意思是“太阳照耀着日照,天天照耀着日照”,据说至今没人对出工整的下联来。

东港区

取自李鹏的题词“日照东岸巨港出”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1992年12月7日,以原日照市行政区域设立县级东港区。以李鹏总理题词“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李鹏总理的一句诗,点出了日照因港而立,因港而兴,东港因此而得名。日照港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诞生、成长起来的新兴沿海港口。1982年正式开工建设,1986年投产运营,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岚山区

因座落岚山南麓而得名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岚山头,明洪武年间建制,因座落岚山南麓而得名,俗称岚山头口,也叫山南头。1952年1月建岚山镇,1981年9月与汾水分开设立岚山头公社,1988年4月改设岚山头街道。1993年,设立岚山办事处;2004年,岚山办事处撤销,成立岚山区。

岚山海上碑是目前沿海地区仅存唯一的古代碑刻文物古迹。位于岚山渔港码头西侧,为海边天然巨石凿琢而成。上有苏京、阎毓秀等名人题书的石刻。苏京,安东卫人,明代进士,官至监察御使,建宁兵备道。他书写的楷文:“星河影动,撼雪喷云”,横刻于碑上,气势非凡。阎毓秀,山西榆次人,武进士。清代康熙十年任安东卫守备。题楷文:“难为水”,“万斛明珠”,“砥柱狂澜”。

莒县

取自原始东夷民族莒部落名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莒地多产芋,时人称“芋”为“莒”,并食之,故以莒为部落名。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秦始为县,西汉置城阳国,东汉置琅琊国,南北朝时期曾为东莞郡治,隋设莒州,以后或为州或为县,1913年改州称县至今。

五莲县

因五莲山而得名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五莲县建于1947年5月,由原日照、莒县、诸城三县的边缘山区组划而成,以境内五莲山而得名。

五莲山、九仙山,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赞誉为“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主峰五莲峰海拔515.7米。内有明代敕建的护国万寿光明寺,是齐鲁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为江北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素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而著称的九仙山,拥有江北最大的万亩野生杜鹃花园,宋熙宁九年文学家苏轼曾登临九仙山,留下了“白鹤楼”题刻,在诗中赞誉“九仙今已压京东”。

石臼

因舂米形成的臼状石坑而得名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石臼之称,一传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渔家在东南隅岬角驻足拴缆,上岸舂米为食,形成多处臼状石坑,故称“石臼”;又传宋代岳飞部将李宝破金后屯兵此处,用“石臼”杵米而得名。

明初,为防倭寇设“备御千户所”,始称石臼所。1945年9月称石臼镇。新中国建立后,又经过多次辖区隶属变更,期间曾称“区、人民公社”等,1982年1月,石臼公社改为石臼镇,1985年改置石臼办事处,1988年4月12日改名石臼街道至今。

安东卫

明代以来的著名海防卫所

日照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明朝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很多卫、所,安东卫就是明初十九卫之一的防海卫,约于1383年前后设立,与天津卫、威海卫等齐名。安东卫,自明清以来,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贸易通商口岸。内控鲁苏江淮辽阔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丽、日本诸国咽喉,海陆交通方便,城内城外,店铺林立,南北商客,络绎不绝。可谓商贾云集,百舸争流,人市如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