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一)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1.5千米处,有一座小山丘。因相传该山丘为古帝王陵墓,所以人称“陵山”。至于是否真是帝王陵墓,许多人并不知道,直到1968年……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一)

长信宫灯

千年古灯,初露峥嵘

1968年5月,解放军某部在陵山上进行军事作业。就在他们进行爆破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随着一声轰隆巨响,本来可以想见的乱石横飞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官兵们过去一看,才发现下面有一个大洞,里面有很多东西,他们拿出来一看发现是文物,就停止了爆破工作。

满城发现古墓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总负责的考古工作队开始进驻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军事禁区”。考古专家在解放军炸出的古墓里,发现了“金缕玉衣”等重要文物,根据文物上的铭文,认定该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这个中山靖王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经常挂在嘴上的先祖。郭沫若根据汉代“同坟异葬”的习俗,断定北面还应该有一座刘胜妻子窦绾的墓地。他建议考古队做好准备,在此继续发掘第二座汉墓。

1968年7月22日晚,郭沫若回到北京,给周恩来写了一份关于满城汉墓的考察情况报告,并建议由原班人马立即发掘北面的窦绾墓。周总理批示说:“可以按照郭老的设想去做。”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一)

长信宫灯侧影

按照郭沫若的意见,考古队员们在第一座汉墓往北120米处发现了第二座古墓。考古专家们打开窦绾墓主室时,发现地上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后经专家一步步修复,终于出现了一座侍女样式的青铜宫灯。

艺术与环保,在古灯身上完美统一

这座宫灯高48厘米,重15.85千克,通体鎏金,光彩夺目。宫灯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等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

宫灯主体为一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镶嵌于灯盘的凹槽之中,其中的一片可左右推动,用来调整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并以此来控制灯光的亮度。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一)

长信宫灯部件

灯盘直壁平底,壁分内外两重,形成凹槽。灯盘还附有把手以便来回转动。而灯盘中心的铜扦子是用来插火烛的,火烛点燃后,袅袅青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徐徐进入体内(体内中空)而不会污染外部环境,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青铜铭文,揭示传奇身世

这座宫灯刚出土时,考古学家发现上部灯座底部较为明显处刻着铭文:“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此外,在汉朝,长信宫通常为太后所居住。基于这两种原因将这座宫灯命名为“长信宫灯”。

后经仔细观察,“长信尚浴”这一串铭文字迹潦草,应该是后来刻的。灯罩屏板内外、右臂外侧等处有5处记有“阳信家”,皆字迹工整。下部灯座外侧刻:“阳信家,并重二钧十二斤,七年,第一。”专家们据此推断,阳信家才是宫灯的制造者和第一任主人。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一)

长信宫灯细部

然而,翻越西汉前期的历史,关于“阳信”有两个记载。一个是“阳信侯”,一个是“阳信公主”(也就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许多专家认为这件宫灯可能最初的拥有者是“阳信侯家”。

阳信侯刘揭是皇室宗亲,因平定吕氏外戚弄权有功,汉文帝登基之年(公元前179年)封他为阳信侯。刘揭去世后,其子刘中意继承侯爵。后来刘中意参与了“七国之乱”。叛乱失败后,刘中意被抄家。可能就在这个时候,信阳侯家的长信宫灯便被抄没入宫,成为了长信宫窦太后的宫廷用具。窦太后是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人,以地域和姓氏推断,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应该是窦太后的近亲,长信宫灯很可能被窦太后当作礼物赠送给窦绾,窦绾死后就将该灯作为了陪葬品。

长信宫灯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新颖别致,是一件集实用、环保和美观等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珍品,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集中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堪称“中华第一灯”。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