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遠”與“跳得出”|人民論壇

一位領導同志在幹部大會上要求領導幹部“跳出當地看當地”,“眼光至少要比別人遠10年、20年”,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更好地謀劃當地發展,走出一條創新之路。這話引人深思。

“看得遠”,是對未來趨勢的把握,是一種當雲霧沒有散開,就能透過雲霧看到光明的本領。能不能預見未來,感知事物發展方向,未雨綢繆,及早謀劃,事關領導幹部把握全局、謀劃發展的戰略能力。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說:“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如果沒有預見,叫不叫領導?我說不叫領導。”他還形象比喻,“坐在指揮台上,如果什麼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台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看得远”与“跳得出”|人民论坛

但是,有的領導幹部並不具備這種“看得遠”的預見未來能力。有的地方一些政策出臺時就不合時宜,或者很快就與現實相悖,無法執行。有的規劃理念陳舊,一出來就落後,與先進理念差距不小。有的新項目引來之時,就註定很快被淘汰。因為“看得近”,眼光短淺,缺乏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準確判斷和思考,做不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一些矛盾和問題,在剛露苗頭時不能及早發現,乃至堆積成患,給事業帶來很大的損失和危害。這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

要想“看得遠”,需要“跳得出”。有科學家說到一個現象:對於始終戴著有色眼鏡的人來講,體察世界的眼光始終是在特定的範圍內探索的,此人因此會認為自己戴的是“無色”眼鏡。哲學家費爾巴哈最終從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者轉變為社會歷史領域裡的唯心主義者,並沒有像馬克思、恩格斯一樣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就與他晚年長期隱居有關。他脫離社會實踐、脫離政治,對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等鬥爭都缺乏瞭解。現實中,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看得近”,也是因為“跳不出”。他們想問題辦事情,總是囿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喜歡就事論事,習慣於沿襲傳統思維和慣性思維;總是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對過去津津樂道,喜歡縱比不喜歡橫比。這樣的思維模式,必然導致封閉落後,跟不上事物變化和時代潮流。

“看得远”与“跳得出”|人民论坛

無論是“看得遠”還是“跳得出”,都需要解放思想,養成深入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勇敢地走出去,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主動適應世界新變化。尤其需要拿出足夠多的時間去學習世界最前沿知識,瞭解最新科技成果,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