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發熱有哪些原因,該如何處理?

肿瘤患者发热有哪些原因,该如何处理?

起因、發熱特點、退熱處理,全解答!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腫瘤患者常見發熱,甚至可能是病情進展標誌。需要依據原因確定處理思路和方法。

1

腫瘤患者發熱起因

1、病原微生物感染

腫瘤患者發熱的最常見原因是由細菌、病毒、黴菌感染。尤其是黴菌感染較非腫瘤患者常見。

2、藥物性發熱

抗腫瘤藥物如博來黴素、平陽黴素、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擾素、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唑來膦酸等,這類藥物常見副作用就有發熱

還有輸血及血製品有關的致熱原性反應也會導致發熱。

3、中樞性發熱

當腫瘤轉移至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 這類發熱不多見,特點多呈現稽留熱,難以處理。可作腦CT或者核磁確診。

4、放射性肺炎發熱

主要由放射性肺炎引起。食道癌,肺癌,縱膈腫瘤患者往往可能會進行放療,射線劑量和累積可能會造成放射性肺損傷,繼而引發放射性肺炎。

而肺臟是開放型器官,直接接觸外界,造成損傷後,極易激發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其它部位因非直接接觸外界,可僅表現為局部的無菌性炎症而不發熱。可根據病史、體檢及胸部X線而診斷。

5、化療後發熱

與化療牽扯在一起的發熱有兩種情況。

  • 其一,化療藥物或化療輔助藥物引起的

    藥物熱

  • 其二,化療出現白細胞下降,並由此引發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

據估計,化療後9成以上的患者白細胞下降,其中約70%的發熱由感染引起。

6、激素熱

出於解除緩解局部病灶的水腫壓迫、促進食慾、緩解疼痛等目的,一些惡性腫瘤需大劑量長程使用皮質激素。激素應用後引起的腎上腺危象,十分罕見。

7、腫瘤熱

當排除上述原因而未發現感染性病因時, 必須考慮腫瘤性發熱的可能性。

2

發熱時的體溫特點

1、輸血相關性發熱

2、中樞性發熱

突然發生的持續高熱,體溫可直線上升,達40~41℃,,高熱卻無顏面潮紅等表現,皮膚乾燥、四肢發涼。抗生素及解熱劑療效欠佳。有明確的大腦轉移性病灶。

3、病原微生物感染

熱型表現比較複雜,發熱體溫可高可低,多伴隨局部感染的相關症狀,如咳嗽咳痰,腹痛腹瀉、尿頻尿急等。

4、腫瘤熱

多數情況下體溫不超過38.5℃,每天中至少有一次體溫大於37.5℃的情況發生。中低度中長期發熱多見,一般都會超過2周。無任何病原微生物感染證據化驗檢查和過敏情況。

5、放療、化療相關性發熱

3

腫瘤患者發熱後的處理

1、藥物熱

一般不用特殊處理,停藥後24小時內熱會自行消退。一般處理方法是多飲水,停掉可疑藥物,也可以適當服用一些常規退熱藥。

2、放療、化療後的發熱

多數合併感染,而且往往感染較為複雜。在發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腫瘤患者中約40%菌血症,而35%發熱由細菌引起卻無菌血症;還有15%由黴菌或者其他真菌感染引起。

3、腫瘤熱

常為間隙性, 發熱可達數月。各種退熱藥如阿斯匹林及撲熱息痛對腫瘤性發熱無明顯退熱作用, 非類固醇性抗炎藥有效

4.白細胞減少性感染

5. 導管相關性感染

腫瘤患者身體內多留置各種導管(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置管、PICC置管、導尿管、腹腔腹水引流管、胸腔胸水引流管、膽汁引流管、胃管),存在發生“管子感染”的情況,處理不好會形成菌血症

這種情況需立即拔管,並行相應的抗菌和對症處理。依據臨床情況確定僅僅是PICC置管引起的發熱,只需要拔出管子即可,體溫可快速恢復正常。

6.發熱可能會伴發其它嚴重情況

因腫瘤患者多高血凝狀態,故常見合併肺梗死和深靜脈血栓,而抗腫瘤化療、放療又會引起偽膜性腸炎,加之惡性腫瘤發生顱內轉移也是見怪不怪常事,這些情況常常出現持續高熱,且預後兇險,應予以及時正確的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