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书法的注意了,临摹的一些问题

临摹是书法的入门功课,也是一个书法家毕生要做的事情。本来这个章节,我想跟大家说说如何临摹的问题,后来想想,这就如同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没有必要一致性,吃饭的目的只有一个:吃饱吃好。

那么,临摹也一样----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的古人精华,写好毛笔字。

练书法的注意了,临摹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先说说为什么临摹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又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临摹?

有时候,越是简单的问题,我们可能越是机械性的去做,而不太考虑它的目的性。比如,我们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为什么上学?学文化。学文化为了啥?将来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为了啥?多赚点钱。多赚点钱为了啥?找个好媳妇。找个好媳妇为了啥?过日子。过日子为了啥?不知道了吧!嘿嘿。。。

练书法的注意了,临摹的一些问题

我以为,临摹无外乎有这么几个作用:

一是,让我们通过临摹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注意,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并不是古人的东西都是好的!),学到正确、优秀的使用毛笔的方法。如何正确合理的是用毛笔连续书写,古代优秀的书法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个是一定要学习的。单靠我们个体的人来发明创造,以此来对抗或者超越古人上千年积累的优秀经验,那是不太可能的。

二是,让我们通过临摹,学会合理的、优秀的塑造汉字手写体结构的方法。

这个是十分必要的!其实我们当代人根本不懂得汉字“真实的结构”。为什么这么说?下回分解!

练书法的注意了,临摹的一些问题

写书法的人总是在孜孜以求书法的“古意”,什么是古意呢?说白了,就是你写的毛笔字很像古代人写的,有那种“古”或者“陈旧”的韵味。这种“古意”其实就是通过用笔、结构两个基本要素来体现的。

用笔,我们姑且不说。但就结构来说,当代人很难表现汉字造型的“古意”,这是因为我们不会“造型”。看帖的人或许觉得我危言耸听了,对吧?

这么说吧,平时各种媒体、老师、专家都说“汉字就是方块字”,我以为不对!比如“一”,谁能给我写成方块形状?“月”谁能给我写成方块形状?如果我们真的都把汉字写成方块形状,那还是书法艺术吗?那不就是毕昇同志的活字手工印刷了嘛!从汉字出现到汉字成型,这是一个文字进化、衍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经历了象形到抽象的过程。汉字也从象形到篆书、隶书、章草、草书、楷书、行书的一层层蜕变。那么,作为一种手工书写体的汉字,是和我们今天见到的汉字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在从娘胎里面一出来,睁开眼到闭上眼,这一辈子,见到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美术字这玩意是纯机械制造,为了所谓的美观、规范,已经把所有汉字都规范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是这种“标准化”使得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严重扭曲了先民对汉字的创造力和自然的美感。如果我们把美术中的山、水、人、鸟、花都规范成一个模式,那还有美术这门艺术吗?!

而古人见到的汉字,基本都是手写体(唐代前后已经有类似现在美术字的一种字体,比如那时候的书籍。这个,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找国外掠走的敦煌残纸。)也正是“手写体”,才更加接近书法艺术的本体(书法,其实就是优秀的手写体毛笔汉字。)。

请大家注意“手写体汉字”这个概念!因为手写,就会具有这些因素:

第一,手写,自然就要符合手的生理习惯,不会为了手写而违背手的生理曲线和手臂结构。

第二,手写,就会无意识的趋向于“不规范”,也正是这种不规范,才让性情、个性等特征出现。

第三,手写,就会让“刻意的安排”减弱,这就更大的可能出现“因字赋形”----笔画多的写的大一些,笔画少的写的小一些,上下结构写的长一些,左右结构写的宽一些。。。。。。

第四,手写,自然就会趋于“省劲儿”,而省劲儿,何尝又不是先民造字、写字的一个目的呢!如果先民造字、写字是为了给自己找麻烦,这个民族的文字就不会这么丰富,也不会最后还居然形成一门书写艺术了。

越扯越远了,赶紧勒马回来------

那么,我们现在写字、造型,真的是受到美术字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很严重的破坏了我们的造型“自燃性”与“天然性”,于是,我们现在只要一抬手写字,脑袋里面立马就会出现“方正”、“均匀”、“平稳”等美术字的特点和模糊印象。如此,当代人写字都具有“美术字倾向”,古意荡然无存。因此说,我们临帖甚至长期临帖的目的就是不断来弱化脑子中的“美术字倾向”。

我曾经有一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书法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看临帖。

一是看他现在是否还坚持临帖。

二是看他现在的临帖水平如何。

王铎同志都说过----俺现在是一天临帖,一天卖字。他还在微博中写到“书不入魏晋终是野道!”这里的“魏晋”我们可以放宽到“古人书法”。

说个话外事儿----平时有不少人,提出要跟我学习书法。我总是跟他们说:“完全没有必要跟我学。”人家问起理由,我是这么说的----学书法不用找老师,弄本字贴,你就照着临摹。哪里不对,你自己就能对着字帖看出来,看出来就改正,有一天你写的跟《兰亭序》一样一样的,你就具有了书圣的水平了。如果你看不出来哪里跟字帖不一样,趁早干点别的吧,你不适合干这个。

临摹的标准是什么呢?

很简单,窃以为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临摹象复印机一样。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已经相当牛埃克斯了!为啥这么说呢?你能够用自己的右手把字帖上的字,临摹的几乎一样,这就说明你不仅用笔跟古人几乎一致,也说明你的“手势”(这个名字以后单独解释啊)对了,结构也对了。当你所有临摹指标都和古人字帖一样了,你说你厉害不???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有时候,尽管你的临摹跟字帖有所区别,但是如果你的“手势”暗合了古人,那也是对的。同一个手势,会因为速度、力度、毛笔、纸张、生理曲线等差别,会有所差别。但是,我觉得“手势”对了是很重要的事情。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就是笔法的核心。

很多人临摹不像,就说自己是“意临”,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放屁拍桌子----欲盖弥彰呢!

有一种意临,是通过适度的夸张结构、空间、用笔特征等,来体会、突出古人的某些特点,这就是试验,也是临摹到创作的一种过渡,也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临摹方法是放大临摹,这种临摹方法的好处就是:

第一,通过放大,来放大细节。实临有时候会让我们在用笔细节和结构细节上忽略某些东西。

第二,发大临摹,会考验你对线条质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用笔方法。

有一个问题是我去年想到的----为什么有些人临摹“很像”,创作却很吃力?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所谓的临摹“很像”,其实仔细分析的话,只是外形很像----笔画大致像,结构大致像。可我要说,如果你仔细去分析、观察、对比那些所谓临帖“很像”的临作,其实“不像”!

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可能恰恰忽略了“用笔的发力方向”和“发力点位置”以及“连续发力”的笔势特征(有关这三个因素,容我以后慢慢展开说)。还有一个就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古人某个流派的结构造型原理。于是,离开了“模拟对象”便失去了参照物。

前面我说过,我们临摹的目的,是学习古人正确、合理的用笔方法和造型方法。只有通过临摹学习,才会掌握如何写一个笔画、写一组连续笔画和造型一个汉字以及一组汉字的能力。其实,我们学的是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笔画、结构形状。如果,临摹学到的只是“具象”的东西,而不是方法,则很难逾越“自由写字”那条鸿沟。

所以,临摹的核心其实学的是古人如何处理一个字或者一组字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记住“型”,否则临摹就是失败的。

第九、关于墨

其实我不太想说这个话题,因为我对墨不是很懂。不过好像很多人还是比较关心墨的问题,那么我仅就我所知道的一些浅薄见识谈谈吧----

古代没有普遍使用墨汁,我觉得两个原因:

1、没有塑料工业和玻璃工业,所以就没有装墨汁的器皿,于是科技决定了产品。

2、携带不方便。因为古人比较喜欢旅游。

3、古人有书童。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不喜欢研磨。

古人普遍使用墨块用砚台研磨,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既费时间又费体力,而且浓淡也不太好掌握。不过研磨有一个好处就是----胶少。这个优势,非常适合流畅的书写。用过墨汁的人都知道,使用的时候不仅要兑水,而且黏糊糊的不好用。比如,兑水少了,墨色发灰;兑水多了,墨色发灰。

当代书法家一般都以大字创作为主,加之没有书童,所以当代人大多使用墨汁。反正我没有见过哪个名家写大字研磨的。

当然,也有一些写小行草的书法家是研磨的,他们一是追求古人研磨的那种书写过程,二是研磨写小字行笔比较流畅。比如陈忠康好像就一直研磨写小字,而且喜欢用老墨。有一次说,最次也要用民国的老墨。我虽然也用过,但我没体会出来好在哪里。

现在的墨汁质量不是很好,不仅胶水比较多,而且有些厂家在里面加了工业炭黑,似乎不纯正了,类似38度白酒,尽管味道也不错、也能醉人,可是总感觉那是够对过度了。

现在生产的墨块,似乎也因为环保、材料等原因,被迫在里面加了一些工业炭黑之类的东西,对于普通的书写者而言,似乎影响不是很大。这就跟假酒似的,不是酒鬼喝不出来有诈。

据我所知,清以前的墨色都不是很黑,凭推测,可能古人觉得一是研磨弄得太黑了也费时费力,没有必要;二是研磨太浓了也不是很好写。这一点,大家有机会看看古代那些珍品展出的原作就知道了,比如宋代蔡襄的手札《脚气贴》就很淡很淡、《书谱》的墨色也不是很浓(提示一下:大家不要以字帖的墨色为准,那有可能是出版社为了效果调整过的。

要看墨色真相,最好还是看复制品或者真迹)。清以后到民国期间,墨色似乎很黑,因为那时候比较普遍用“粉笺”或者“蜡笺”,墨液浓度淡了会导致墨色更淡或者不着色。所以,那时候有“用墨如漆”的说法。

当代书法创作,有些人喜欢用素墨,为的是追求墨色的变化和作品的视觉效果。宿墨大概是从国画里面借鉴来的一种手法。所谓宿墨,就是砚台干了之后,重新倒进水和墨汁去,调合而成的,实际就是墨和水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宿墨一般都是自己制作,也有卖的。

有些书法家还喜欢把各种不同的墨汁混合在一起,据他们讲,调和出来的墨汁颜色很好,我没觉得---黑色就是黑色,难道还有别的黑?

我觉得,用什么样的墨对一个书法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写字写字,关键看你写出来的字好不好。人家范冰冰卸了妆也让你把持不住,凤姐就是涂上最好的化妆品她也是凤姐!

对于墨,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墨块还是墨汁,喜欢哪个就用哪个,对写好字没有妨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