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我想了很多办法都没什么用,现在快70了也没收徒弟。得不到认可,我就不能收徒弟,”石阳生无奈地说,“可是这两样传了几千年的手艺却不能断在我手上。”

石阳生口中的手艺,说的是阳城犁镜铁范铸造技艺。它和犁炉炼铁技艺共同成就了阳城犁镜的传奇,二者缺一不可。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阳城犁镜光滑耐磨、不粘土,被称为“翻地虎”“金不换”。

所谓犁镜,指的是安装在农具犁上的零件,作用是把犁起的土翻在一边。而阳城产的犁镜在明清之际就有犁炉近百座,年产犁镜七十余万片,有四百多个品种,除供应国内各地区外,还远销海外。

之所以能闻名全国,阳城犁镜靠的是犁炉铁水直接浇铸进铁范中,由于铁散热性好,犁镜在铁范中急速冷却,表面形成一层硬膜,达到利土不沾泥的功效。

范 制 作 的 无 冕 之 王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手工业、农业中占主要地位。

如今还能做阳城犁镜铁范的也就剩石阳生一个人。

石阳生出生自生铁冶铸世家,他的外公、父亲、舅舅都是金火匠,他的父亲更是师从润城铸造世家的栗天成。儿时,石阳生常常要到父亲工作的炉厂去送饭,也就渐渐对冶铸技艺产生了兴趣,并从20岁开始随父学艺。1978年,他便掌握了古代铁范制作技艺,即泥范铸造、铁范铸造、熔模铸造。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石阳生掌握的阳城犁镜铁范制作工艺中,铁范说的就是铁模子,是用铁制成的铸造金属器物的空腹器。犁镜铁范由上下两扇范组成,外廓随犁镜的轮廓形状而变易。犁镜背面有“鼻”,用绳索或铁丝穿过“鼻孔”,可将犁镜固紧于犁的扶手上。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阳城所用犁面盒子为灰口铸铁材料,抗热应力变化性能好,能耐高温铁水的冲击,

可使用十多年,浇铸次数达3万次以上。”但石阳生没有预料到的是,40年后,他却成为了最后一个能做犁镜铁范的阳城金火匠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更让石阳生无奈、担忧、绝望的是,政府、媒体、大众等对阳城犁镜铁范制作技艺和坩埚炼铁技艺的重视程度愈发稀薄。而作为唯一会阳城犁镜铁范制作工艺的人却没办法为自己正名。

城 的 名 “ 炉 头 ”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代表传承人吉抓住是阳城有名的“炉头”,从1976年正式拜舅舅张明锁为师学习犁炉炼铁技艺,浸淫其中已有四十二年。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犁炉为中国的竖炉,由炉缸、炉腔、炉身及支架构成,这是阳城县废弃的犁炉。

当时,舅舅见吉抓住聪明好学,决定将他培养成制作犁镜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看火师傅。做看火师傅要“一眼准”,必须经验老道,能凭借多年经验,通过看火色、辨铁水等方法娴熟地掌握炉况、火候及铁水成色,恰到好处地把握铁水的化学成分和温度。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除此,“看火色”和“看水色”也是重中之重。前者是依据出铁口喷出的火苗和炉缸内铁水情况,来判断炉况和铁水成分是否合格。后者是用长柄小铁勺舀出些许铁水,以嘴轻吹表面,从色泽来判断含碳量的高低。

为成为合格的看火师傅,吉抓住跟着舅舅耗在了犁炉旁,帽子没少被铁水珠烧出洞。浇铸铁水一个舀勺15千克,一勺铁水40千克,每浇铸一勺不能超过5秒,更是让吉抓住大费苦心。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此时铁水的温度在1475℃左右,浇铸时间不能超过5秒,十分考验技术。

精神的高度紧张,体力的过度透支,让吉抓住终日疲惫不堪,但也终于修成正果。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制作犁镜的全套技术。

日后,他也锻炼出了一个绝活,能在5秒钟之内浇注出有水波纹的犁镜,触感却是平滑如镜面,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润城镇由炼铁坩埚建筑的城墙,浆砌一律以石灰和炼铁渣调浆。

随着时代发展,阳城犁镜不得不面临停产的问题。吉抓住作为阳城犁镜制作的传承人多少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庆幸的是,他掌握的犁镜冶铸技艺方面的资料,给国内很多专家、学者提供了很多关于犁镜方面鲜活的研究资料。

镜 新 生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由阳城犁镜铸造技艺铸造而成的铁壶。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犁镜扮演的角色已经从日用品变成展览品,但其制作工艺却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近年来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铁壶,其材料就是古法炼的白口铁。石阳生一方面心痛于中国传统技艺的遗失,另一方面把制作犁镜的生铁冶铸工艺用来铸造铁壶;又凭借一己之力,恢复了上世纪40年代失传的“带照壶”,赋予了阳城犁镜新的生命。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石阳生、吉抓住两人共同打造的阳城犁镜铁范。

为传统工艺出一份力,这背后是无数像石阳生、吉抓住一样的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和热爱。

或许,吉抓住和石阳生会无奈地成为阳城的最后一代金火匠。或许,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会在承载着无限期望与可能的铁茶壶中重新焕发生机。但在那炉燃烧了几千年的炉火中,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终将浴火而生……

文|杨威

|王牧 晋韵堂


讲述真实的手艺

呈现详细的报告

找寻发展的方向

《中国手工艺生态调查报告》

正在预售中

......


一首来自阳城的铁与火之歌

点击

解读传统工艺发展现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