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一,雲岡碧霞洞

大同在歷史上不但是佛教的集中之地,也是道教的集中之地。特別是金末元初,大同的全真派道教十分發達,其主要代表人物為丘處機和馮道真。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大同雲岡石窟的碧霞洞(東部),居中開門,兩側各一窗,上部有三窗,造型與北魏石窟迥然不同。外壁有一對梁孔,證明當年臨崖架建過堂宇;洞中四壁也有梁孔遺蹟,大約是為了搭建二層,一為供奉道家之神,二為隱士居住之處。

其第二窟有石刻“雲深處”,“山水秀清”,“有水出焉”,明清稱之“石窟寒泉”,為雲中(大同)八景之一。寒泉窟與碧霞洞,下臨深溪,上攬白雲,儼然一處道家崇尚的“青山雲水窟”的景緻。雲岡石窟被道人闢為仙境是金元時代。對此,有一旁證可資參考。在雲岡第33窟北壁,留有金元時代若干墨書遊記,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金石錄》考證是記至元年間(1264~1294)所記:“魯班造就石佛山,不見僧人有自記。”寫在菩薩弟子的右肋部,今天猶存。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大同地區,自北魏平城時代,寇謙之天師道曇花一現,隨後形成以雲岡石窟為主的佛教中心。遼朝,金代,元初大同為西京,對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等廟宇都進行過大規模的修建。

但金初開始發生了些許變化,北宋道人張侍宸來到大同,住持開元觀(南寺),進行傳道,後來,其徒閻德源繼任。閻氏在大同城西又築玉虛觀(雲岡附近),後受命營造中都(北京)天長觀(白雲觀)。大定二十九年(1189)死於玉虛,《墓誌銘》曰:“使太上之教丕闡於朔方者,先生之力也。”(大同市博物館藏《西京玉虛觀宗主大師閻公墓誌》)。可見,金代道教在大同地區站住了腳跟。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自金大安三年(1211)成吉思汗大舉南伐,到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定都燕京(北京),蒙古大兵壓境,西京大同率先陷落,1217年,蒙古統帥木華黎於燕(北京)、雲(大同)建立行省。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三,丘處機與大同

金代王 (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以道釋儒“三教歸一”為旗幟,經弟子丘處機等“七真”大力推行,在北方民間迅速形成一大潛在的政治力量。1219年冬,成吉思汗遣使赴山東萊州,召請長春真人丘處機。次年春,丘公率十九弟子北上,經燕京,大同後西行。1222年,到達西域雪山(阿富汗),丘公勸以敬天愛民、清心寡慾,得到大汗的賞識,被尊為“神仙”。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丘處機在西京 (大同)一帶,留有深深的足跡。 《道藏磻西集》中,他有 《嶺北西京留守夾谷清臣索》詩一首: “東海疏狂猶目斷,西京留守未心開;去年奉敕三冬往,今夏齎書九月來。北地官榮何日罷,南山道隱几時回;直須早作彭城計,燕國家風自不開。” 這首詩反映了他對夾谷清臣在大同興道的嚮往。夾谷清臣,大定二十六至二十八年任西京留,曾邀丘公赴終南山修葺王重陽故庵。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時隔三十五年(1223),丘處機由雪山返回西京(大同)。七月“九日至大同,宣化、總管阿不合與道眾出西京,以步輦迎歸於第。樓居二十餘日,總管以下晨參暮禮,大同士大夫日來請教,以詩贈之:‘得旨還鄉早,乘春造物多;三陽初變化,一氣自沖和。驛馬程程送,雲山處處羅;京城(大同)一萬里,重到即如何!’又聞南方道眾來參者多,恐隨庵困於接待。付親筆雲:‘長行萬里,一去三年;多少道人,縱橫無賴!’八月初,東邁洋河(陽高),歷白登(陽高東)、天城(天鎮)、懷安,十二天到了宣德(宣化)(《道藏·長春真人西遊記》)。丘公在大同、張家口一帶盤桓半年多,開演法會,宣道度民,西京(大同)州縣成為他作為官方教主的首善之地。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替換高清大圖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替換高清大圖

四,馮道真在大同

1227年丘處機死,門徒尹志平、李志常、劉道寧(大同弟子,建純陽宮)相繼接任,全真道在大同一帶達到鼎盛。金末元初的馮道真也是他的一位嫡傳弟子,他的墓墓址在大同市西北宋家莊西南1958年發現。

馮道真(1189-1265),道號青雲子,被封為清虛德政助國真人,萬壽宮(太寧觀一代)宗主,大同人。其墓中的數件鈞釉瓷皆為渾源窯燒製(大同博物館藏)。

《丘處機馮道真在大同》

元馮道真墓墓門內東側為墨畫竹鶴,西側為墨畫松鶴。墓室東南端繪道童,右手託碗,左手捧物,立於草坪之中。

東北端為墨畫觀魚,翠柏下一老者盤膝坐於岩石上,俯身觀魚,身側有一侍者,左臂挾琴,對岸有幾株樹木。北壁繪水墨山水,右上題“疏林晚照”。西壁北端為墨畫論道,翠柏下一老者盤膝坐於檀臺上,左下另一老者坐於石墩上,兩手撫膝,兩人正在談論道義。西壁南端可能是一個道童在翠松下焚香。券頂的南、東北、西北部分畫三飛鶴於雲朵間。顯示了馮道真全真派道人的鶴骨仙風。馮道真創立了《莫為詩》以示世人,詩曰: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從中無立身

。(2018.3.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